淮師三下鄉:赴和縣西梁山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社會實踐活動
為了更好地了解安徽江淮大地的紅色革命故事,宣揚紅色革命精神。2024年7月21日上午,在淮北師范大學計科院“紅色基因深植八皖,奮進五年再起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組織與號召下,志愿者任運來前往安徽和縣西梁山革命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進行深度學習與實地考察,緬懷革命烈士,宣揚紅色精神。
剛步入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紀念碑上鐫刻著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便映入志愿者的眼簾,令人肅然起敬。烈士在這里的土地長眠,這里的土地也無聲地見證并訴說著當年那場慘烈的大血戰。1949年4月,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九兵團三十軍九零師的三個團在此發動“西梁山戰役”,打響了渡江戰役第一槍。在這場血戰中,1500余名指戰員為了勝利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今斯人已逝,志愿者在此莊重地向各位長眠此處的革命烈士默哀,致以崇高的敬意。
之后是革命烈士紀念館,展館外觀參照中國共產黨黨旗圖案設計,呈鐮刀錘子狀,坐南朝北,莊嚴大氣。館名則由和縣籍的已故書法家,當代“草圣”林散之題寫。三年前,志愿者本人曾在高中隨學校的組織活動參觀過該展館。館內共分五個展區,按時間順序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展現出了和縣地區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紅色革命精神。館內的重要藏品有兩個,一個是和縣籍抗日女英雄成本華被俘后從容赴死、慷慨就義的圖片資料,這些由敵人的隨軍記者拍下的照片中,女英雄雙手抱胸、坦然微笑、昂揚挺立的模樣深深地震撼著前來參觀的人們。第二個重要藏品是二樓的西梁山戰役展區中征集的烈士遺物與戰利品。展品中銹跡斑斑的大刀和殘留著彈孔的鋼盔印證著戰爭的殘酷;老舊小巧的物品收納盒與戰士隨身攜帶的筆記展現著當年戰士們濃濃的生活氣息;電子控制的演練沙盤與栩栩如生的壁畫生動地復現了當年西梁山上那場慘烈的戰爭。遺憾的是,志愿者到訪當天該展館正在翻新維修中,暫時停止了對外開放。
半山腰上的“西梁山戰斗戰壕遺址”前,有一道齊胯的水泥矮墻阻擋著一部分游客好奇的腳步,保護著當年的遺址。然而遺址還是受著自然的侵蝕,早已被雜草與灌木掩蓋。自矮墻外望入,幽幽的戰壕彎彎曲曲向著樹林深處延伸而去,恍惚間似乎看見解放軍戰士們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英勇奮戰、穿梭往返的身影。
繼續拾階而上,剩下的路每隔一段路程,就會有一塊牌子,上面記錄著西梁山戰役前后的故事。志愿者一路向上地走著,也一路認真地讀著。讀到最后一個故事時,參觀者也正好來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一對父子剛剛獻上了鮮花,正在沿途返回。志愿者也上前獻上了自己的鮮花,并向其致敬。
和縣紅色文化濃厚,一個個英勇的中華兒女用自己的鮮血乃至生命,譜寫了如火如荼的革命之歌,書寫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建設了美麗富饒的紅色中國。在革命前輩們的領導下,新一代的新青年們也終會譜寫出屬于他們自己這一代的華麗新篇章。紅色的篇章永遠在中華大地之上譜寫下去,紅色的精神永遠在中華兒女之間代代相傳,革命烈士們的功績永遠被記錄在人民的心中。
- 承漆藝之光,打造獨特文化品牌
- “似山巒似星云似草甸”,“漆韻蒼古氣象新”。漆藝是中國古老藝術形式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前。它的制作不僅展示了精湛的工
- 07-27 關注:0
- “滿天星”璀璨照童心,支教行共繪七彩夢
- 滿天星志愿服務隊在湛江市廉江市營仔鎮與當地社工服務站、凌祿村和營仔鎮暑假班學員聯合,順利開展以“照亮TA,共筑成長之路”為主題的
- 07-26 關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