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當時,逐夢踐初心:合幼學子三下鄉,助力美育新發展
(通訊員朱美詢 卞安妮) 為深刻挖掘美育中的思政元素,以美潤德,豐富和延伸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內涵,7月初,“美育共耕·思政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淮南壽縣炎劉鎮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以“思政+藝術”為教學理念的實踐活動。
實踐團隊走進淮南壽縣炎劉鎮小學,為同學們講授一堂堂精彩紛呈的美育課。在活動中,實踐團隊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社會實踐,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實踐課程。團隊成員曹繼航給同學們生動地介紹了皮影戲的歷史由來、造型特點、主體顏色以及裝飾紋樣特點。隨后,團隊成員把以“卡通人物”為主題的紙質皮影戲作為教學道具,從色彩、身體各組成部位、關節等方面系統講解了皮影戲制作的奧秘,并指導大家設計皮影戲,引導同學們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課后,同學們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卡通皮影戲,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紛紛與自己設計的成品合影留念。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為同學們介紹皮影戲。 朱美詢 供圖
在兒童舞蹈課上,團隊成員姜穎含開展了以《紅星閃閃放光彩》為背景歌曲的兒童舞蹈教學。在教學中,她耐心地示范每一個動作,細致地講解動作要領,從簡單的步伐到復雜的手勢,將動作逐步分解,指導學生反復演練。同學們認真模仿,努力跟上節奏,盡管汗水濕透了衣衫,但他們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大家在練習的過程中感受革命先輩的渴望和激情以及對紅星的贊美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心。
在書法課上,團隊成員彭佳玉為學生們講述了書法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們一筆一畫地認真書寫漢字,從簡單的橫豎撇捺到復雜的漢字“德”的書寫。同學們在書寫的過程中體會德的深刻內涵,同時也感受到了書法的魅力。墨香彌漫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同學們沉浸在書法的世界里,在筆墨交融之際無形之中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魚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與“余”同音,寓意著“年年有余”,反映了人們對于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景和期盼。同時,魚在中國文化中還有“吉祥”、“豐收”等美好寓意。團隊成員方思婕以“魚燈”為主題上了一堂美術實踐課,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魚燈的歷史由來和寓意。她提前為同學們準備了帶著“魚燈”樣式的紙扇以及水粉顏料,引導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作力繪制魚燈扇子。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激發了大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增強同學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圖為同學們制作的魚燈扇子合影。 朱美詢 供圖
此外,為了深入了解鄉村小學的美育現狀,團隊成員還積極開展了走訪調研活動。大家與家長、小學教師進行交流,收集了寶貴的信息和意見,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依據。

圖為同學家長在填寫問卷。 朱美詢 供圖
“美育共耕·思政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緊密結合自身專業特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對“思政+藝術”的教學理念的一次很好的實踐。團隊成員們在增長見識、幫助他人、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專業所學服務社會,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專業素養,更為鄉村少年兒童們帶來了生動的美育思政課。
(投稿人: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卞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