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社校共建,探索完善社區、學校共同發展機制,不斷創新社區服務群眾新模式,7月6日上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與東臺市弶港鎮巴斗社區舉行黨建共建儀式,弶港鎮黨委副書記徐平、巴斗村黨支部書記葉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吳蓉蓉、輔導員老師吳穎、巴斗村杰出漁民代表、“新農引路,漁旅同行,共筑海韻之夢”鄉村振興實踐團全體成員參加了本次活動。
黨建引領,寄予合作新愿景
簽約儀式上,徐平副書記詳細介紹了弶港鎮的發展歷史和現狀,葉勇書記介紹了巴斗社區黨建、文化創建和社區治理等基本情況。他希望能以本次黨建共建為契機,以黨員的實踐教育為載體,實現社區與學校的共學、共建、共育、共發展。吳穎老師介紹了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辦學現狀、專業特色、學生特點等基本情況,她指出學院將進一步發揮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依托學校教育資源,以更開放的思維推動雙方黨建工作的共同發展。
簽訂協議,開啟共建新篇章
雙方舉行了結對共建簽約儀式,簽署了共建協議書,并舉行“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授牌儀式。這一活動標志著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社會實踐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旨在通過實踐活動加強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為社區發展貢獻力量。
文創先行,照亮發展新路程
實踐團學生代表張順順向巴斗社區贈送團隊設計的一系列文創作品(黃螺悠悠)和手繪地圖,文創產品旨在增加當地特產的知名度,從而帶動鄉村旅游業和經濟發展,為村民開辟新的收入來源。社區負責人表示,“實踐團的創意和努力,為巴斗村的文化旅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學習村史,文化浸潤育新人
共建活動結束后,巴斗社區工作人員帶領實踐團參觀了巴斗村村史館,從中了解到巴斗村的發展史,環境保護史、瀕危動物保護史以及為巴斗社區做出偉大貢獻的杰出人物。巴斗社區也將利用自身的地理和文化優勢,為實踐團提供豐富的實踐資源。
此次活動搭建了校社黨建工作融合的新橋梁,為雙方推進黨建創新,打造“黨建+志愿服務”品牌注入新的活力。不僅為實踐團成員提供了一個實際接觸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平臺,也使得巴斗社區能夠借助年輕的力量,進行文化創新。實踐團的一名成員激動地說:“通過這次實踐,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將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中,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如何與社會溝通,如何讓我們的創意真正地服務于社區的發展。” 下一步,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學習和交流,深入挖掘合作點,拓展基層黨組織建設新思路,實現特色優勢互補與志愿服務聯合聯動,真正推動基層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