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灑赤土,八十八個春與秋
熱血灑赤土,八十八個春與秋
為引導廣大團員和青年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桂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皖西學院本科生共同在安徽六安裕安區委黨校開展了“大思政”實踐教育活動。活動首日,六安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原一級調研員、六安市新四軍歷史和紅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道明通過一節生動的講座,向我們講述了紅四方面軍的苦難與輝煌。本次講座有五個主題,向我們講述了紅四方面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的苦與難。
紅遍大別山
大別山山脈橫跨鄂豫晥三省,“北淮南長江,東臨南京府”,描述的就是大別山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圍繞著大別山,我黨建立了鄂豫皖蘇區革命根據地,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二大蘇區。鄂豫皖蘇區有“六早”,馬列主義傳播早、黨團組織建立早、武裝起義發動早、工農紅軍成立早、蘇區政權誕生早。鄂豫皖蘇區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地之一,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干部和將領,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鼎盛大巴山
1932年12月,由于鄂豫皖蘇區反國民黨第四次“圍剿”失敗,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經過3000余里戰略轉移來到川陜交界之地,以巴中為中心區域開創川陜蘇區。川陜蘇區的創建發展歷經進軍川北戰役、反“三路圍攻”戰役、三次進攻戰役、反“六路圍攻”戰役、廣昭戰役、陜南戰役和強渡嘉陵江戰役等7個重大戰役,給予敵人沉重打擊,消滅的國民黨中央軍、地方軍閥兵、團防兵、地主武裝、土匪武裝等敵人達到16萬之多。1934年11月1日,紅四方面軍頒布十六字訓詞“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在大巴山時期,隊伍靠著這十六字訓詞,革命隊伍日益壯大。
苦難長征路
張國燾在長征期間采取了一系列錯誤的行為,包括推行右傾分裂主義路線,大搞黨內“肅反”運動等。這些行為對紅軍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不分青紅皂白地迫害和殺害了許多黨內軍、政干部,這大大削弱了紅四方面軍的戰斗能力。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黨的團結和統一,也嚴重損害了紅軍的士氣和戰斗力。此外,張國燾還反對中央關于紅軍北上建立川陜甘蘇區根據地的決定,進行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率部南下宣布另立“中央”,這些行為都嚴重阻礙了革命事業的發展。張國燾的錯誤行為和路線給黨和紅軍帶來了嚴重的苦難和挫折。
浴血祁連山
西路軍深入河西走廊后,面對的是盤踞在甘青地區的國民黨反動軍閥馬步芳、馬步青部十余萬兇悍殘暴之敵。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西路軍廣大指戰員以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與敵人浴血奮戰、殊死搏斗。他們轉戰甘肅西部的多個地區,歷經大小戰斗80余次,殲敵2萬多人。在祁連山區的戰斗中,西路軍更是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犧牲精神。他們克服了高寒缺氧、缺糧少彈等重重困難,與敵人進行了多次激戰。其中,紅西路軍余部在祁連山區的游擊戰爭尤為悲壯,他們在冰天雪地中堅持戰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盡管西路軍將士英勇奮戰,但由于孤軍深入、缺糧少彈等因素影響,最終兵敗祁連、喋血河西。在這場悲壯的戰役中,70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12000多人不幸被俘(其中6000多人慘遭殺害),僅400多名指戰員抵達新疆。西路軍的英勇犧牲和悲壯結局,為中國革命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豐功與偉績
“唯有犧牲多壯志”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8月在甘肅省考察時深情地說:“我心里一直牽掛西路軍歷史和犧牲的將士,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習近平總書記對西路軍作出了高度評價。肯定了紅四方面軍的豐功偉績,使得幸存者們不再坎坷,不再流離,不再漂泊。(通訊員 蘇柏成 陳鴻宇 黃瑩)
作者:蘇柏成 來源:桂林理工大學“心悟六安紅土韻,三校聯袂思政行”社會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