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文化在振興民族精神、增強國家認同、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作用愈發凸顯。“不忘初心”實踐隊利用寒假時間來到河北省滄州市,深入發掘家鄉文化。滄州市作為河北省地級市,是國務院確定的經濟開放區、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環渤海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滄州文化歷史悠久,自戰國時期就因渤海而得名,其民風淳樸、勇敢、剛強,加之歷史條件關系的影響,被人民稱為“武建泱泱乎有表海熊風”。
團隊成員的第一站來到滄州市東光縣鐵佛寺,因寺內擁有全國最大鑄鐵坐佛而得名。寺內不僅有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場地,還建有馬致遠紀念館、荀慧生紀念館等人文文化宣傳場館,可以作為地域文化探究的重要節點。經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為了弘揚歷史文化,活躍城鄉人民文化生活,東光縣政府于2000年又修建泰山行宮,采用移景、借景等手法,營造泰山拔地通天的氣勢,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也極盛。其西側建有馬致遠紀念館,馬致遠是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人,因所作《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同時他也是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散曲家、雜劇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代表作《漢宮秋》;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荀慧生紀念館與馬致遠紀念館相鄰,院落相通連。荀慧生(1900~1968)作為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荀派藝術的創始人,一生共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分別于1927年和1931年兩次當選“四大名旦”,有“無旦不荀”的美譽,為弘揚傳統京劇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團隊第二站來到中國大運河滄州武術文化公園,中國武術文化是一種樸素的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極為豐富多彩的理論和技術中反映出較為深刻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高尚文明,體現了質樸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近年來,在國家“發掘、研究、整理、繼承”武術政策的指引下,滄州武林迸發了新的生機。東光鎮油坊口村是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祖籍,武術文化底蘊深厚。依托這一文化源,東光打造了以霍元甲文化為主軸、滄州武術為基礎的大運河武術文化公園,實現了“三季觀花、四季常綠”的運河特色景觀帶。團隊成員通過對當地人的采訪了解到,滄州武術既有大開大合、勇猛無倫的長勢,又有推撥擒拿、小巧靈活的招數,并具有速度、力度大和善于攻守的實戰特點。武術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是國粹,是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文化形態。它既具備了體育項目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既全面又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