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溫暖的港灣,承載家庭記憶的便是一棟棟住宅,住宅不單單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一個個溫情聚集地,為響應國家兩河流域政策,2月16日,聊城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風雨無阻服務隊前往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張莊村開展“深入民境品民情,筑得民生得民心”鄉村住宅居住實況調查與地域性設計研究活動。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情”的國家,尤為親情,實踐隊員為更好的品味民情,積極進行居民住宅的勘測與調研活動。活動過程中,實踐隊員明確各自職責,分組分地域進行實地勘查,運用測繪設備對周邊環境進行勘測,結合有關數據進行深入調研。實踐隊員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探討魯西黃泛平原區生態環境、鄉土建筑及農村聚落形態的演變規律和耦合關系,研究地域文化與黃河、運河文化的交融以及多元文化共生背景下生態、傳統聚落與鄉土建筑之間的差異性和融合性。隨后,實踐隊員進行實地走訪,與當地村民進行深入交流,探討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生活需求與地域民風習俗的融合關系。同時,實踐隊員對魯西黃泛平原區人居環境典型案例進行剖析與全面總結,深入研究其文化思想、管理體系和支撐技術,總結人居環境建設的調整思路、建設經驗和示范性技術集成成果。
通過此次社會調研活動,同學們了解了農村住宅建設的基本結構,風土人情以及所蘊含的社會因素,豐富了對于地域性建筑的實際理論知識,有助于他們將理論與實踐進行融合,為今后的學習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同時提高了同學們對于鄉村發展的關注度并為建設新時代農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