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茍壩,美麗鄉愁花茂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助推“多彩貴州”建設發展,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路。8月5日下午,蘭州理工大學“黔路行”LUT實踐團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貴州遵義茍壩和花茂村,了解當地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不懼炎熱的天氣,實踐隊員們走進茍壩村,歷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茍壩會議就在這里召開。毛澤東提著馬燈勸說周恩來等同志放棄攻占打鼓新場,這使中共中央紅軍再一次避免全軍覆滅的危險。
圖為蘭州理工大學“黔路行”LUT實踐團隊員在紅色茍壩合影。
在鄉村振興的帶動下茍壩發展紅色旅游業,使得許多農家美食如柴火雞和特色茶飲毛尖茶,以及傳統手工藝品陶笛,竹籃火熱起來。實踐隊員們順著新修的田間小道走進茍壩村,道路兩旁有許多當地村民正在擺著小攤出售自己的商品,隊員們走進了一家農家樂,當鋪中正售賣著苗族竹籃和令郎滿目的陶笛有海豚,鯉魚,烏龜等形狀實踐隊員們購買了幾個陶笛,學習吹奏。當鋪老板娘聽隊員們吹的五音不全,忍不住笑了,主動給隊員們展示了一首比較簡單的曲子。在老板娘的指導下隊員們看著樂譜學習發音,經過不懈努力最終也能夠演奏一曲了。實踐隊員通過詢問得知這是他們自己手工編制的竹籃,精美結實。隨后實踐隊員們采訪了農家樂的當鋪老板關于他眼中貴州近十年的發展變化。老板回憶到“十年前這里還只是偏僻、窮苦的小村落,道路也沒有修好,出行也不方便。但隨著近年來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我們茍壩村發展起了紅色旅游給村民們帶來了許多就業崗位,習總書記也在2015年來到我們茍壩村,總書記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特別關心,問我們過的怎么樣,有什么需要的。如今貴州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窮山僻壤,道路都逐漸完善了,我們的日子也過的很幸福。不過鄉村旅游業并不能完全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許多村民還是主要以種植為主要工作,”他笑著對我們說。通過當鋪老板的講述,實踐隊員們感受到在鄉村振興的推動下貴州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為實踐隊員欣賞苗族竹籃。
隨后實踐隊員們繼續研學鄉村振興走進花茂村,花茂村原名荒茅村,原指窮鄉僻壤之地,這里林地多,田土少,后改名花茂村,寓意著花繁葉茂。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征途中曾駐扎于此,這里緊鄰著名的茍壩會議會址,過去的荒茅村村民收入微薄,村容村貌差,處處是土墻茅草房。隨著鄉村振興等各項政策的落實,如今的花茂村,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花茂村的村民也都安居樂業,村容村貌也變得干凈整結。
圖為花茂村村容村貌一角。
深入花茂村,跟隨“花茂人家”工作人員的腳步,實踐隊員們來到了古法造紙的地方,在講解中得知“花茂人家”的主人叫張勝迪,2016年7月,致力于醬香文化的創作推廣工作的他回到家鄉花茂村白泥組,在此創辦花茂人家商貿有限公司。該公司以古法造紙創新體驗推廣和相關產品生產及銷售為主,秉承“習古法造紙,品醬香人生”的主題思想,以古法造紙為依托,圍繞“一壺酒、一幅畫、一盞燈、一把傘、一首歌”,致力于傳承花茂村獨具特色的土陶文化、長征文化和鄉愁文化。據悉,近年來,大部分年輕人出現“務工難”,選擇離開家鄉就業。花茂村通過發展“紅色旅游 鄉村旅游”產業體系,擴大對外宣傳規模,吸引年輕人重返家鄉創業,實現家門口就業,解決工作問題。除去古法造紙,“花茂人家”還發展了系列特色產品-紙漿壓花畫、油紙傘、筆記本、花茂酒等產品,通過線下實體店以及線上微店進行銷售,多樣的銷售渠道,為花茂村未來產業發展添加動力。
圖為“花茂人家”工作人員為實踐隊成員介紹古法造紙過程。
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我們更應該接過奮斗的接力棒,在實踐中了解鄉土中國,厚植農業情懷,發揮專業優勢,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青春為底色,敢于作為,用責任和擔當做畫筆,繪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