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 | 地質科學家訪談調研——李四光:急國所急 地質之光
當提及地質學家,你會想起誰?這份名單不長,但有一位人物一定眾所周知,他就是李四光。從造船救國,到為國找礦,再到地質研究;從在外求學,到克服重重困難重回祖國。在科學救國的道路上,他不曾動搖、不曾停歇。祖國的河山處處印下他堅實的足跡。為救國而學習,為建設祖國而奮斗,李四光的一生一直為實現救國強國之夢而拼搏。然而隨著對他了解的越深入,我們心中的疑問越多,“是什么樣的精神激勵著他將自己的一生獻身給祖國的事業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舒琳老師帶領7名碩士研究生所組成的地質精神調研團邀請到了曾與李四光先生有過多次深入交流的李東旭教授進行采訪。
7月6日上午,實踐團前往地大家屬樓李東旭教授家中,正式開啟調研。今年90歲高齡的李東旭教授為北京地質學院建校第一批學生,1956年畢業后留校工作,1962年跟隨李四光于地質力學進修班學習,1993年退休后仍兼任學校工作、2015年負責博士后在站培養、2019年后從事地質力學相關工作。可以說,他的一生始終以李四光先生的精神為標桿。


圖為李東旭教授
李東旭教授從求學之路以及地質事業建設之路兩個維度同實踐團成員講解了李四光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嚴謹的治學品格。李四光目標明確,愛國是其畢生不懈的追求,從面對中日甲午戰爭的屈辱歷史,便從小立志要造出“第一流兵艦”;到1904年留日學習造船,發現中國由于沒有鋼鐵不能造船;再到1913年又遠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但在發現中國因為沒有地質學,采不出礦的現狀后,改學地質,同時涉獵德文和法文,以便了解地質學前沿領域及發展動向,他始終將國家所需作為自身專業所向。1949年接受周總理的回國邀請,只身一人從貨港踏上歸國之旅,1950年9月抵京后開始為國科研的奮斗歷程。隨后,李東旭教授又以新中國成立為界限,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后李四光的主要功績。新中國成立前李四光于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地質學會、重慶大學等任教、任職,主要致力于我國地質學科基礎理論;新中國成立后則以地質力學為主線,一條腿站在物理角度上、一條腿站在力學角度上,堅持運用理論指導地質找礦實踐,指導地質事業發展。李東旭教授結合自身學習地質力學的經歷,講述自己因地質力學同李四光結緣,并在闡述地質力學學科由學習蘇聯到獨立自主,再到不斷西化的過程中,強調發展地質事業首先要堅持文化自信,在學習西方進程中,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此外,在闡述李四光地質思想時,李東旭教授指出李四光主張用系統、全面和動態的思維研究地球,并特別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提出了堅持真理、發展真理必須要以實事求是為前提,要以實踐為檢驗方式。


圖為李東旭教授接受實踐團訪談調研
通過訪談,實踐團成員全面且生動地了解了李四光先生光輝、奉獻的一生。他不僅是中國現代地質事業的奠基者,而且家國情懷深厚、學術眼光卓越、視野宏闊,值得后人深入學習。
文:史江欣
圖:母安妮 祖拉阿婭提·買吾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