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學子三下鄉:描繪陂面特色,增添鄉村色彩
廣東海洋大學百千萬工程益海富漁團隊以助力鄉村振興為宗旨,7月7日至15日前往廣東省陽春市陂面鎮新民村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向當地村委書記進行采訪、實地考察與展開團隊小組會議等多種活動形式,探尋陂面鎮歷史古跡、傳承歷史文化,以墻繪的形式宣傳陂面當地特色,美化村莊面貌,賦能鄉村振興。
結合特色,設計圖案
益海富漁團隊通過調研得知陂面鎮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鐫刻著歷史文化的印痕。全鎮有古遺址、古城址、古建筑、古墓葬、摩崖石刻等歷史文化遺址,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六村崗木角上村西南的獨石仔古人類遺址,留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祖先繁衍生息的足跡。石尾大盎村石尾山金龍巖山坳中金龍巖摩崖石刻和南河新樓村謙六呂公祠均為清朝時期歷史遺跡,是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陂面鎮作為傳統的農業鎮,農產品資源豐富,除天眷甜桔外,還有優質稻、淮山、馬水柑、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益海富漁團隊根據陂面鎮的特色,結合火龍果、馬水柑、淮山等主要農作物與當地的自然風貌,加之“鄉村振興”的主題所設計出墻繪畫面。該畫面描繪出新民村農民辛苦勞作后豐收的喜悅場景,表達了團隊與當地政府助力鄉村振興和建設美麗陂面鎮的偉大愿景。
確定選址,初步作畫
益海富漁團隊在當地政委副書記的帶領下進行墻繪墻體的實地選址,一路上不斷與當地政委副書記進行溝通交流,最終確定作畫的墻體。確定作畫墻體之后,益海富漁團隊購置繪畫工具并進行初步作畫的準備工作,具體表現為將墻面上殘留的污穢清除干凈并對墻面進一步美化刷白,為后期上顏色提供保障。在烈日高溫下,益海富漁團隊不言辛苦,一步步將墻上的畫面豐富,墻體由一開始的殘舊到后來被豐富的色彩填滿,鄉村振興的“藍圖”被一點一滴的描繪出來。
深入描繪,點滴填充
益海富漁團隊不懼高溫在烈日下作畫,在空白的墻體上一點一滴將色彩填充。從近景到遠景,從農產品到自然風光,益海富漁團隊有計劃、有順序地作畫。大致完成整體畫面后,團隊各成員拿起畫筆將畫面描繪得更為細致,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增添細節使整體墻繪更豐滿、生動。在益海富漁團隊的不懈辛勞下,墻繪最終得以完成,一幅“鄉村振興”的藍圖呈現在村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