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學子三下鄉:探尋古墟故事,延續歷史火苗
廣東海洋大學百千萬工程益海富漁團隊以助力鄉村振興為宗旨,7月7日至15日前往廣東省陽春市陂面鎮新民村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團隊通過向當地村委書記、實地考察與展開小組會議等多種活動形式,探尋陂面鎮歷史古跡,傳承歷史文化。
探尋文化底蘊,助力鄉村發展
陽春市陂面鎮新民村的重陽古墟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每年只有重陽節這一天是墟期,俗稱“怪墟”。在墟期,周圍的街道會形成攤位進行中草藥材售賣。2017年重陽古墟被列入陽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陽古墟改造提升工程主要是依托重陽古墟歷史文化底蘊,以中草藥集散地及中醫養生文化展示體驗為特色,打造集農、商、游、住、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優美的鄉村振興示范點。在進一步提倡和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益海富漁團隊以重陽古墟為出發點,依托重陽古墟的文化底蘊,助力陂面鎮新民村鄉村改造發展。
聆聽古墟故事,感受古墟精神
益海富漁團隊對重陽古墟的非遺傳承人周志豪先生進行采訪后,得知重陽古墟是為紀念隋朝伍壬公醫德高尚、治病救人而成墟。重陽古墟位于陽春市陂面鎮新民村縣道崆峒至黃牛頭中段,古墟源遠流長。據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大將軍伍子胥的后代南遷至陂面,至隋朝伍壬公在陂面治病救人,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受人愛戴。而在某一年重陽節,伍壬公正在草堂診病,中途卻因狂牛沖撞踩踏導致慘死。當地民眾痛惜懷念伍壬公,拆除草堂修建慈云庵,以此來紀念他,祈求平安添福。后來每逢重陽這一天,遠近村民都到庵前買賣中草藥,以此懷念伍壬公,這一習俗生生不息,延續了1400多年。2009年8月13日,重陽古墟被列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陂面鎮人民政府在重陽古墟設立了碑石,古墟文化不斷得到傳承、保護和發揚。為發揚當地中草藥文化以及促進旅游發展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益海富漁團隊通過采訪和實際參觀調研進一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村落特色,以便為其進一步建設發展提供更多可行的建議,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增添力所能及的力量。
助力振興工作,計劃墻繪添彩
益海富漁團隊通過采訪與實地考察計劃選擇以當地的特色農業與重陽古墟進行振興宣傳,計劃通過以墻繪的形式在村莊的面貌上對新民村特色進行宣傳。在實地考察與商討過后,團隊進行了調研與圖案設計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并與陂面鎮政府展開會議進行實施計劃的確認。這一系列的工作使團隊在行動上切實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真正意義上為鄉村改造建設添彩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