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位于我國青海省西寧市境內,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我國水域面積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泊。青海湖長105公里,寬63公里,環線周長360公里。水域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比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多出近460平方公里青海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藏語名為“措溫布”,意為“青色的海”。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游玩,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造成了生態污染,為了了解這一現狀,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社會實踐小組赴當地考察生態旅游的影響。
據察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內陸湖泊濕地類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鳥重要繁殖地和遷徙通道的主要節點,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氣循環通道,是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阻止局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稱為中國西北部的“氣候節器”“空氣加濕器”和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但由于游客的增多垃圾也成倍增加,旅游旺季可見草場垃圾遍地,甚至有不文明游客私自翻越圍欄踩踏草場,駕駛私家車碾壓草場導致草場受到嚴重破壞,可見土地裸露。這影響了植被的生長和生態系統的穩定。為當地生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的自然環境脆弱。從整個青海省來看,生態承載力相對于生態需求而言,其提高的幅度遠遠低于生態需求的增加,最終導致青海省整體生態赤字不斷增加,青海省社會經濟發展處于弱不可持續狀況。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的發展是基于青海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由于總體生態承載力水平較低,導致了能夠支撐旅游業發展的生態能力弱,支撐旅游資源開發的能力更是有限,因此,旅游業發展的自然環境脆弱。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價值不是體現在能產出多少的物質與精神的產品,更不是能產出多少的GDP,而是提供多少的生態服務。由于旅游業發展的自然環境脆弱,相對于旺盛的旅游需求市場,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尤為重要。
旅游業是一種生態消耗很大的產業。選擇2015年,青海省旅游者人均生態足跡為0.0497nhm2/cap,青海省居民本底人均生態足跡為1.2449nhm2/cap;旅游者人均生態足跡是本底人均生態足跡的3.99%,旅游者人均生態足跡對青海省人均生態赤字的貢獻率為2.16%。旅游是一種對自然資源高需求、高消耗的生活方式。高消費的生活模式是導致旅游者生態足跡增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從這種高消費模式轉變為一種與環境相協調的、低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高消費質量的生態文明適度的消費體系,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模式。
旅游活動是以人為主的活動,是人與自然、文化以及人類生存環境相結合的活動。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旅游環境壓力指數從2001年的3.14增加到2015年的4.80。旅游生態環境壓力指數的不斷增加,表明旅游活動對于環境的影響是難以忽略的,也不是所謂的“無煙產業”,旅游業必須對環境的變化負責任。降低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有兩個:一是減少旅游者生態足跡的新增;二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生態承載力。從生態足跡的角度來說,減小和控制旅游生態足跡的新增是減小旅游業對環境影響的主要途徑,然而不能為了減少旅游生態足跡的產生就限制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活動的開展,因而,旅游者的規模大小,旅游開發的程度就必須以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為限制,在技術允許的范圍內,提高生態承載力,降低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青海政府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實施全國旅游業“515”戰略,圍繞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以生態保護優先統籌協調旅游業發展,堅持深化改革、依法興旅,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堅持創新驅動、項目帶動,堅持產業融合、統籌推進,堅持生態為要、民生為本,推動旅游資源由粗放開發向集約開發轉變,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轉變。
實踐小組通過實地考察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生態保護和生態旅游的重要性,呼吁大家文明出游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不要讓綠珠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