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土地流轉資源,激發鄉村振興動能
阿拉爾市8月29日電(通訊員 王曉菊 涂嘉紋)
為了進一步了解土地流轉對土地承包經營者帶來的影響,感悟新時代十年鄉村的煥新變化。2023年8月29日,山東大學(威海)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山止川行調研團成員王曉菊、涂嘉紋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拉爾市十三團十連(十五團二連)開展實地調研工作。團隊成員通過采訪土地承包經營者許新鈞,了解當地土地流轉的相關事宜,為后期研究土地流轉及鄉村振興等工作做準備。
上午九點,許新鈞帶領王曉菊、涂嘉紋來到了他的承包地。據許新鈞介紹,土地流轉后,他承包了200畝土地,充分利用新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揮“一紅一白”的最大特色,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大面積的棉花、紅棗。
土地流轉后,十三團專用集中的8.6萬畝土地種植紅棗,該紅棗以皮薄、肉厚、汁甜、核小而聞名。許新鈞與十三團的眾多土地承包大戶利用紅棗品質好的屬性打造了一個專屬的紅棗品牌,該品牌知名度不斷上升,逐漸成為當地又一支柱產業。許新鈞一邊介紹土地承包的情況,一邊展示地里的棗樹。此時棗子尚在生長期中,放眼望去仍是一片青翠。看著樹上掛滿的果子,許新鈞說:“棗子紅了,收成就高了,生活就有盼頭了”。
介紹完棗園后,許新鈞又帶領王曉菊、涂嘉紋來到了棉花地。他種出來的長絨棉纖維長,其柔軟度、光澤度、親膚度、透氣性、彈力等均遠超普通棉,暢銷海內外。 “到了十月份脫藥劑打了以后,這120畝地可以大面積全部機采,不用人工撿一朵棉花”,許新鈞介紹道。土地流轉后,對于農地生產的投入不再局限于農藥化肥,增加了各種農機產品以及機械化生產設備,許新鈞家一百多畝棉花地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采摘。“土地經過流轉之后就集中了,用機械采摘,每年都能節約一大筆雇人采摘的工資,成本降低了,我們的收益就更高了”。
土地流轉的順利實施,鄉村振興的著力推動,基層連隊黨組織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許新鈞介紹,黨的基層組織帶領當地成立農業合作社,依法依規進行土地流轉,連隊兩委分片區管轄,堅持每周不少于3次下地幫助職工勞動,身體力行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春播,黨支部組織連隊黨員開展黨支活動,幫助職工播種,蓋地膜、撿拾殘膜,進行田間管理、化控、化調、防蟲等。三秋期間基層黨組織主要進行聯系協調采棉機、了解采棉進度等工作。連隊黨組織會結合連隊工作實際,制定“一對一幫扶指標”,真正從實際出發做到在技術、資金、引進項目上幫扶土地承包經營者,做到了當年幫扶當年脫貧。
此外,在十三團,政府鼓勵職工多流轉土地,對土地流轉的形式進行創新,鼓勵多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并給予相應補貼。政府的幫扶政策也優化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助力解決新疆糧食不足的問題,致力于讓新疆人吃上自己種出來的飯,推動鄉村振興。
土地流轉實施后,給許新鈞一家帶來了顯著的變化。“原來這塊地產能不高,收成也不是很好,接手這塊地之后,我們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塊地變成了好地,增加了土地平均產量,自己的收入也增加了。”土地流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原來低產能、低收成的地流轉到能人手中或者是合作社手中,既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土地流轉人,承包人都能獲得更多收益,當地經濟總量也得到了極大提升,祖國邊疆的鄉村穩步走向振興。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真情。在本次實地調研中,調研團成員身體力行,走近鄉村、走近土地種植戶,深入了解了當地土地流轉的特色模式,調研了土地流轉對土地承包經營者帶來的重要影響,看到了祖國邊陲的鄉村振興風貌。本次實地調研也為調研團成員從多方面了解土地流轉、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本次社會實踐的后續進行。

圖為許新鈞承包的棗園。通訊員 王曉菊 攝。

圖為許新鈞種植的棉花田。通訊員 涂嘉紋 攝。

圖為許新鈞承包的梨樹園。通訊員 涂嘉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