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先烈,傳非遺”實踐團走進蒙陰歷史,傳承中華文化
為感知文化力量,傳承中華文化,7月11日,山東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憶先烈,傳非遺”實踐團來到蒙陰縣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
園藝場舊石器地點遺址
步入博物館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園藝場舊石器地點遺址復原場景,透明的地板下是復原的場景,散落的石器,紋理清晰的地層,仿佛在講述著歷史的故事。園藝場舊石器地點發現于2016年6月,次年5月復查。文化層埋藏于蒙陰縣蒙陰街道辦、東汶河南岸低山沖溝西北面的階地中,在夾雜角礫的淺黃色砂質黏土層中及地表發現石制品43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斷塊和殘片。園藝場舊石器地點遺址的發掘,將蒙陰的歷史追溯到了晚更新世晚期,對于蒙陰的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呂家莊遺址
隨后,實踐團成員們來到了呂家莊遺址展廳。呂家莊遺址魯中蒙山北麓新石器文化和秦漢遺址,位于蒙陰縣城以南12公里呂家莊村西和村北。在這里的石器有單孔刀、雙孔刀、單孔鏟、錛、鑿、矛、簇、鐮等,陶器有鑿形足鼎,背壺、高柄杯、高柄鏤孔黑陶杯、高柄鏤孔黑陶豆,鳥首形足鼎、磨光黑陶杯、蛋殼黑陶杯、紅陶鬶、白陶鬶等,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
“算圣”——劉洪
離開呂家莊遺址展廳后,實踐團成員們看到了滿目的算盤。有大的、小的、木質的、金屬制的、與如意相結合的……各色各樣的算盤,都是為了紀念“算圣”劉洪。劉洪,東漢泰山郡蒙陰縣(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珠算發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現者,被后世尊為“算圣”。“算圣”的“算”并非只是“算盤”,而是廣義上的“數學”。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塞拜疆巴庫通過決議,將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珠算蘊含著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征和價值觀,列入名錄將對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相互尊重、增進彼此欣賞產生實質性的助力,從而分享“我們共同的遺產”,倡導文化多樣性,見證人類創造力。
中華第一勇士——蒙恬
最后,是中華第一勇士——蒙恬。蒙恬是秦朝時期名將,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寵信。秦統一六國后,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威震匈奴,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展廳內,蒙恬的雕塑,其正在策馬揚鞭,威嚴凜然,帶給實踐團成員以強烈的震撼感。
蒙陰風光山青水綠,實乃人間畫廊;蒙陰文化源遠流長,堪與日月同光。歲次壬寅,政通人和。蒙陰博物館,應國運而生。正如館廳介紹:“夫蒙陰博物館,懷千秋歲月,藏歷史風云,著現代文明之華服而卓然屹立于山水之間。蒙陰人民無不引以為豪,四方游客莫不稱贊有加。誠可謂千年古縣文明之象征,蒙陰文化旅游之名片也。”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的一種形式,對于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僅要收藏、展示和研究文物,還要承擔著保存人類社會文化遺產、為社會公眾提供文物知識信息資源、對社會公眾進行終身教育的角色。實踐團成員通過這次實踐,學習了解到了蒙陰的歷史文化,豐富了知識儲備,增強了文化自信心,對于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有了更清醒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