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沂蒙,嘆沂蒙人民之深情”
實踐團的學習之旅從沂蒙革命紀念館開始。在紀念館中,實踐團了解了沂蒙精神誕生并發展壯大這一偉大歷程的基本面貌。20世紀初,沂蒙人民不堪天災、匪患和兵禍之苦,積極主動地接受黨在齊魯大地上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建立起一批早期黨組織,還自發組織徂徠山起義、十字路武裝起義等多次起義以對抗日本侵略。
實踐團在進入到由人民推著小車的栩栩如生的模型360度環繞而成的展廳中,一種震撼感從心底油然升起,登時深深地理解了這句話。沂蒙精神是人民的精神,也會由人民繼續譜寫下去。
圖為實踐團參觀沂蒙革命紀念館了解沂蒙精神的誕生
“軍民同心,勇敢無畏”
實踐團隊按照計劃來到了“中華抗日第一村”——淵子崖保衛戰舊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右方凹凸不平緊緊相連的四座雕塑,雖充滿了歲月的痕跡,軍民英勇的神情依舊令人敬畏。正前方是聳立著的烈士紀念塔。在紀念塔后方陳列著一片墓碑,上面刻著在保衛戰中英勇犧牲的軍民姓名。登上紀念塔的臺階,紀念塔上面銘刻著“勇敢的軍民永垂不朽”的字樣。實踐團隊在此駐足,細細品味著紀念碑背后的故事。據了解,在整整一天的抵抗中,40多名八路軍戰士、縣區中隊戰士以及145名村民在此戰役中喪生,400多人受傷,斃傷日偽軍154人。村民誓死抵抗、大義凜然,老幼婦孺同仇敵愾,發揚著誓死捍衛民族的不屈氣節,毛主席贊譽淵子崖保衛戰為“村民自衛戰典范”。
圖為實踐團隊自發地為犧牲的軍民默哀
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中,實踐團了解到,被譽為國民黨五大戰力之首、擁有最強悍的美式裝備的74師被小米加步槍的落后武裝擊垮。”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是民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講解員敘述道。戰場上,緊隨華野官兵之后的便是群眾的擔架隊,上千輛獨輪車和上萬人的肩膀保證了我軍充足的物資和高昂的戰斗力。”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是當時軍民水乳交融的真實寫照。
攥稿 尋沂明義社會實踐隊 韓佳吟 文昊
攝影 尋沂明義社會實踐隊 李佳音 趙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