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生態空間修復和保障封山禁牧工作的穩步推進。7月24日,動科學院赴吳堡科技支農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隊在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岔上鎮開展養殖戶實用技能培訓會,旨在為產業發展服務,以助力鄉村振興。
“沒有一只羊可以活著離開榆林。”駐村干部王新利調侃般的說道,在吳堡紅白喜事,暖窯喬遷,聚餐請客羊肉是不可或缺的,巨大的消費需求使得吳堡肉羊養殖產業的發展成為必然。然而,吳堡縣肉羊養殖產業以農戶散養為主,面臨的問題包括飼料短缺、品種不良、產品單一、疫病防控等。在封山禁牧政策下,如何徹底打消廣大群眾偷牧、夜牧、散牧的僥幸心理,轉變群眾牧養意識,積極引導廣大群眾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舍飼養殖業,最關鍵的是涉農部門對符合舍飼條件養殖戶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肉羊品種改良、優質飼料基地建設、農機具補貼等政策支持,同時也離不開切實解決養殖戶舍飼圈養過程中難題的技術支持。
岔上鎮黨委書記霍東峰表示:“縣農牧部門曾多次推廣湖羊但收效甚微,個體戶養殖仍以小尾寒羊為主。”就此,田秀娥老師向村民們建議:“雖然小尾寒羊每胎產仔數多于湖羊,但現在國家政策要求禁止放牧,面對舍飼圈養,湖羊顯然是更合適的品種。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喂食相同飼草的情況下,湖羊能產更多的肉,也就能賣更多的錢。”在去培訓會的路上,田老師就曾和同學們分享,與農戶們交流要用他們聽得懂的“大白話”,要接地氣、要形象生動、不能照本宣科。針對喂養的飼料結構單一問題,田老師提到:“想讓羊長得更肥更壯,并不是喂越多的苜蓿和玉米越好。在日常的飼喂中加入一些尿素,過段時間就會發現羊體重提高不少。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尿素并不是家庭常見的化肥尿素,而是專用于飼料的尿素。”農戶們頻頻點頭,受益匪淺。此外,田秀娥老師結合在回訪企業中了解到的利農裕民有限公司羊場因布病傳播而全面消毒撲殺事件,強調提升養殖戶防疫防護意識的重要性,尤其注意日常養殖過程中的消毒。
圖為田秀娥老師與霍東峰書記羊場交流
在隨后培訓會中,各農戶代表就當前遇到的疑難困惑進行發言。田秀娥老師以學科知識為依托,結合此前調研成果,從專業角度答疑解難。肉羊舍飼圈養模式棚圈本土化、科學化、人性化設計既便于飼養又便于羊健康成長;設備現代化、標配化程度可以提升勞動效率進而提高養殖規模化程度;飼喂方式科學化、飼喂搭配精準化、技術指導日常化、飼料自產自足化以促進產值的最大化。
圖為岔上鎮養殖戶實用技能培訓會現場
培訓會結束后,服務隊王新利的步伐,參觀了鄉村振興示范村——宋家川鎮褡褳坡村。褡褳坡村立足自身實際和產業基礎,以壯大集體經濟為導向,把發展陜北絨山羊養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又一突破口,建立了采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運行管理模式的絨山羊養殖基地,打造了集體經濟利益聯結機制示范點,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引擎。
圖為服務隊成員參觀褡褳坡村絨山羊養殖基地
經過前期調研和培訓會上的交流,調研團隊發現當地羊產業存在養殖技術落后、養殖規模小且缺乏標準化、疫病防控意識不足、產業帶動發展能力較弱等諸多問題。在生態禁牧背景下,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指導本地飼草和牲畜品種改良、改進養殖方式、優化經營結構等,解決舍飼養殖、集約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的系列問題,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實現產業興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