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淮南最著名的古鎮,非壽縣正陽關莫屬。2023年7月9日,團隊成員們集合成隊,有幸代表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賡續百年黨史血脈,傳承時代模范精神”江淮舉旗宣講團隊走進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正陽關。雖然天氣炎熱,但是團隊成員們的熱情更為火熱。
途經壽縣大圓盤
2023年7月9日團隊成員們乘車路過到正陽關的必經之路,壽縣大圓盤。
壽縣大圓盤與普通的圓盤不同,上面還有一個古風建筑,風別對著四方,寫著通淝、定湖、賓陽、靖淮,象征著壽縣四大城門,方位也和城門一樣。這是壽縣城市的一張名片,遠遠地看著這古風建筑,對正陽關不禁有了更多的期待。
走進正陽關
進得北門,一座古城門斑駁的矗立著,“鳳城首鎮”四個字印入眼簾。查閱資料,正陽關地處淮河、潁河、淠河三水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貨物集散地,明王朝見正陽是個收取商人、船民賦稅的好地方,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在此設立收鈔大關,年征稅銀達62400多兩,有“銀正陽”之稱,“正陽關”即因此得名,故有“鳳城首鎮”之說。
正陽關鎮文化底蘊深厚,有建于清同治年間歷盡滄桑的三座古城門,城樓孤立,并不高大,約二到三樓高。正陽關的北門,內額題字為“拱辰”,所以也稱拱辰門,外額題字“鳳城首鎮”。
腳踏青石路
石門下是條黝黑發視的青石路,這條路堅實、厚重、神秘,承載著千年建水的印記,訴說著古城的歷史。走在其中,將腳放進轱轆印槽里,仿佛乘坐著時光機,穿梭回到古代,感受著當時的繁華,聆聽著當時的故事。
步行正陽老街
因淮河水運和商業經濟的日益進步,壽縣正陽關成為明清時期的商業重鎮,在此行商者眾多。查閱資料,壽縣正陽關的休寧孚潭許氏一族,幾世都在這一地域經商,是當地典型的商業家族。許氏在當地商業經濟發展中地位突出,貢獻卓越。資料可查的有《許氏族譜》《孚潭志》等史料,以孚潭許氏家族為個案,梳理其在正陽關的行商過程和興盛原因。
2023年,當我們再次踏入這片領土,并沒有看到曾經繁華的商業,老街冷冷清清,時光仿佛在這里停滯。
感受正陽港
沿著古老的正陽青石老街,我們小心翼翼地登上淮河大堤,團隊成員們仿佛將個人與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我們清楚地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和呼吸,讓人不由深深地沉醉。不一會兒,映入眼眼簾的是沉睡了百年的正陽港。
查閱資料,正陽關位于淮、潁、淠三水交匯處,是中華名關之一,省級歷史名鎮,千年古鎮。七十二水歸正陽”,正陽關歷史地位顯赫,曾經是淮上重鎮。"鼓鞞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這首《水龍吟·淮河舟中夜聞宮人琴聲》出自南宋詞人汪元量之手,記載了舟行淮水,聞孤燈悲曲,抒宋朝國變、失卻山河之慟。而位于淮水中游的淮南壽縣正陽關古鎮,作為鄂、豫、皖等地的貨物水運要沖,歷史文化濃厚,水上舟船四達的碼頭,南北商賈云集之地,盡得漁鹽之利的聚財關口,也是兵家必爭的水上要道。
站在棧橋之上,我們心中頗有感慨,回想當年七十二水通淮河,古老的港口曾是何等的繁華,而如今寂寞浪跡在這漂泊的港口,塵埃里卻掩埋著哀傷了的美麗,再也找不回當初的感覺。
日益退卻了繁華的千年古鎮,它似乎厭倦了過去的風光旖旎,更偏愛現在的恬靜安逸,像位老者早已進了夢鄉。本次活動使團員們切身地感受到正陽關的獨特魅力,我們懷揣一顆虔誠的心,帶著禪意和虛靜,去尋覓、去聆聽、去欣賞、去感受。正陽關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當代大學生應當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只愿這千年的老者也能從睡夢中醒來,和我們一起共敘未來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