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利廢拾光”調研團完成濟南市實地調研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對生態環境作出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指示,7月24日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利廢拾光”調研團在山東省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展開訪談。
光伏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戰略的重要措施,中國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引領者與推動者,是光伏制造和應用大國,亦已成為全球最大光伏市場,這意味著,中國也將是光伏組件回收大國。光伏組件壽命通常為 25-30 年,加之技術因素、運輸安裝損毀、組件質量等問題,大量未到壽命期的光伏組件或將提前進入報廢環節。廢棄組件中含有的鉛、錫等金屬具有較高的浸出毒性,若不進行專業處理,將對土壤及環境產生嚴重不良影響,且光伏組件含多種有價金屬,資源回收價值極高,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退役光伏組件作為新興固廢兼具環境危害與資源損失雙重屬性,其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回收再利用以及無害化處理,是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利用資源的當務之急,亦是光伏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提前甚至超前介入光伏組件回收這個有利環保有助生態良序持續發展的問題調研是很有必要的,是具有前瞻性和有助于提前做好處于世界此項技術前沿的技術儲備工作的。
調研前期,團隊成員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通過查閱各類介紹光伏發電、光伏回收的著作、碩博論文等材料,關注光伏行業相關的最新動態,為調研提供較為完備的理論知識框架。在建構了完整的訪談提綱并了解基本社會調查方法后,我踏上了此次調研之旅。
本次訪談在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展開。該事業單位主要職能為貫徹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并協同有關部門擬訂全市生態環境政策、規劃并組織實施,起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與本項目的環境友好目標關聯密切。我們特邀請黃老師參與本次訪談,助團隊進一步了解光伏回收現狀。
首先,團隊成員對團隊概況和目標進行了簡單介紹,黃老師對項目目標給予肯定,認為碳達峰碳中和,主要是盡可能的多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同時,黃老師還指出項目具備前沿性,關注光伏回收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及當下,國家到省市的事業單位基本上對于光伏回收沒有直接出臺過明確的規定,濟南所有的危廢轉移名單,還有國家出的危廢名錄,對于整個的光伏組件尚未沒有明確規定,其回收只能屬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回收。
關于廢舊光伏組件不合理回收導致重金屬泄漏的問題,黃老師了解較少,但針對這一問題他強調,光伏組件的應用近年來非常迅速,未來幾年內第一批的光速組件也會大量退役。而對廢舊光伏組件的回收利用這個項目給予了有關政府部門很大的啟發,在全國范圍內光伏發電一般在光能源比較充足的省份分布的比較多,像西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光能資源比較豐富,光伏回收要講求就近的原則,本身就要考慮運輸成本的節約,國家出臺政策應在在光能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從局部的地區開始試點。這一觀點也進一步印證了團隊研究的科學有效性。
而說到光伏回收方式,黃老師指出,光伏回收也要分兩方面看,大型的機構、企業所使用的光伏組件,分布集中且數量大,更適合傳統回收模式,但是民用的光伏組件分布比較散,這為商業化的收購提供了可能。光伏電池的回收跟動力電池還是有不同的,光伏電池更為集中,國家對此采取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即所謂“誰生產的誰負責”,非民用層面,生產、使用的集中度都相當高,去向比較集中,故采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可適用性高。黃老師的建議給本團隊帶來了較大啟發,為后續政策研究打下基礎。
最后,黃老師對調查研究成果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認為本團隊項目前瞻性很足,作為高校學生來說,理論扎實,盡管部分在應用上的建議存在過于理想化的弊端,但極具前瞻性,意義深遠。
躬耕實踐,長行長新,通過調研活動,團隊進一步了解光伏組件回收在政策制定和實際應用領域的現狀,并欣喜地看到了廢舊光伏組件回收并向新發展的全新動能,調研團將繼續深化調研方向,起底實現退役光伏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向可持續發展的密碼所在,形成良性發展循環,為實現“雙碳”目標探索新路徑貢獻小小的心力。
- 不忘初心,踐行團山
- 為了響應滁州學院有關暑假“三下鄉”活動的號召,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以及提高社會公德意識,7月10日上午,滁州學院地理
- 08-07 關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