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實踐活動|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不染組”前往萬匠坊開展“匠心蠟染,魅力國風”主題活動
(大學生新聞網 貴州 通訊員 姚娟)
8月3日,為了更好地認識貴州苗族蠟染技藝,領略蠟染的文化底蘊,挖掘蠟染元素的發展價值,以及了解傳統蠟染的生存現狀和痛點,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不染組”實踐團隊前往貴州銅仁藍印花布蠟染傳承基地——萬匠坊,進行參觀體驗。
(圖1 萬匠坊成員學習制作蠟染、扎染的成品展示 姚娟攝)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首先,“不染組”成員在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親身體驗了一節名為“錦繡女”的培訓課程。該課程是基于東西部合作,為助力鄉村振興項目而設置的。課程邀請了來自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蠟染非遺傳承人前往貴州銅仁向搬遷群眾婦女傳授蠟染技藝,旨在助力搬遷群眾學習手藝,增強搬遷群眾在城市里的參與感、幸福感,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促進鄉村振興,帶動共同富裕。學習、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最直接的途徑。課上,婦女群眾們認真學習技藝,積極向非遺傳承人請教,她們手中的一針一線皆是努力的心血,一縫一補滿是勞動的滿足。搬遷群眾們用自己的方式積極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增加就業技能,將個人價值轉變為社會效益,共同為祖國的鄉村振興工作做出貢獻。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我是來自西五縣的搬遷群眾,社區里組織我們來這里學習蠟染技藝。因為這里將開辦一個蠟染工藝品加工廠,我們可以在這里上班,這樣既能照顧家庭又能補貼家用,還能帶動銅仁地區加工業的發展。”課程學習人員胡玉說道。
(圖2 學員正在蠟染設計師的指導下學習 姚娟攝)
隨后,非遺傳承人向團隊成員們展示了培訓期間學員們學習制作的蠟染成品,并向本團隊詳細介紹了蠟染的制作過程。據悉,一份精美的蠟染成品要想完美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遍”的蛻變。第一步是將液態的蜂蠟點摹在帶有少數民族特色圖騰的布料上,待蜂蠟凝固之后,浸泡染料進行藍染上色,重復此步驟可創造更深的顏色。其中,蜂蠟的作用就是將圖案部分與色彩分離,待染布晾干之后,再將整塊布料進行水煮,讓蜂蠟融化,然后再把布料取出并用清水沖洗干凈,最后將其晾曬在太陽之下,一份“藍白相間”的精品蠟染方可制成。
(圖3 學員學習蠟染技藝的成品 姚娟攝)
除此之外,在藍染原料方面,蠟染技藝也是嚴格把控:采用天然的板藍根進行藍染上色,天然無害,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我們的材料都是綠色天然無公害的,并且我們有自己的板藍根種植基地,用于藍染。剩余的原料我們會進行回收,用作板藍根施肥肥料。”非遺傳承人潘勇成說道。
在與傳承人的深度交談過程中,實踐團隊得知,目前的蠟染技藝雖然在國家政策上取得了較大的幫扶,發展道路也較之以前更為廣闊,但是在社會市場逐漸多元化的環境下,蠟染元素的受眾群體依然局限于少數民族。傳承人告訴隊員,他們正在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將蠟染元素融合在不同產品形態上進行宣傳。如生產蠟染、扎染玩偶、蠟染圖騰包包等具有廣大市場需求的產品,將蠟染元素從傳統服飾擴展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將蠟染元素送入大眾視野。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宣傳蠟染文化,發揚蠟染技藝,傳承人緊跟時代步伐,搭乘互聯網快車,經營蠟染主題網店,拍攝趣味短視頻,以此吸引更多受眾,加大市場宣傳。
“作為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我們十分感謝國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勵,同時從自身角度出發,我們更應該做到自力更生,不斷與時俱進,找辦法將蠟染元素變現,打造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蠟染產品”傳承人潘勇成如是說道。
(圖4 學員正在將蠟染、扎染成品進行玩偶變現 姚娟攝)
最后,傳承人向團隊道出了目前蠟染技藝的發展痛點:據了解,蠟染技藝從業者主要集中在高齡群體,她們因年事過高的局限與這個時代脫軌,無法對蠟染產品進行研究創新,也就導致了蠟染技藝難以進入大眾視野。而年輕一代對蠟染了解甚微,甚至聞所未聞,所以無法更好地傳承這份非遺技藝。“我們此次受邀前來授課的目的也是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學習到蠟染技藝,將這份手藝傳承下去。進一步來說,我們也希望這些措施能促進蠟染技藝由傳統手工藝向現代化產品轉型,進而解決從業人員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蠟染手工老師宋佳蓉說。
(圖5 兩位傳承人與團隊成員進行合影留念 姚娟攝)
通過此次參觀體驗,“不染組”成員感受到了苗族蠟染文化的神秘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發現一張張精美神奇的圖騰背后不僅僅是源于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發現,還蘊藏著遠古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與熱愛。歲月荏苒,蒼云不語,蠟染技藝就在苗族人民的指尖下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它不再局限于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而是被新時代的傳承人送出了大山,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逐漸成為“國風網紅”的一份子,其美學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不斷被發掘,成為鄉村振興之路的出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