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年7月1日下午為學習“一帶一路”理念和絲路精神,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團隊來到了張騫紀念館進行學習。
團隊合影留念
張騫紀念館是依托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之墓而建的陵園式人文景觀。2014年,中國及中亞五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為世界文化遺產,張騫墓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通過導游的講解我們了解到了城固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據考古資料表明,遠在舊石器時期,這里已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開始群居。殷商時期,火與銅的熔煉,鑄就了這里獨特的青銅文明。
銘文與銅鏡
青銅人面輔首圖
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公元前312)開始設縣,建縣已有2300多年歷史。兩漢時期這里誕生了鄧先、張騫、李固、楊王孫等歷史名人。張騫以大無畏的精神,鑿通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交往最早的陸路交通線一—絲綢之路,從而促進了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華夏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唐宋元時期,這里是茶馬互市集散地之一,為唐宋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這里重教崇文,據統計,明清兩代先后涌現出51名進士,196名舉人。抗戰時期,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北聯大)在此堅持辦學八年,保留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延續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文脈,為國家共培養出9257名科技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有院士16位。世界文化遺產張騫墓、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五門堰、楊填堰……一處處充滿滄桑的歷史遺存,訴說著城固久遠而厚重的故事……聽著導游的講解,同學們都對城固縣以及絲綢之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對館中的文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還時不時向導游咨詢文化文物的相關問題。
正如歷史學家翦伯贊所說,張騫使中國種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還有廣大的西方世界,從而開辟中國史上政治和經濟之新時代。張騫出使西域后,人們沿著他的足跡,頻繁來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間。呈現出“東西使者,絡繹不絕。商販胡客,相望于道”的盛況,逐漸形成連接東西、橫跨亞歐大陸7000余公里的陸路交通線,而以中原絲織品為主的東西貿易在漢唐時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公元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之前在歷史書上出現的人物經過導游的講解躍然于眼前,同時我們實踐團成員也對張騫以及絲綢之路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習近平主席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是未來的領導者和建設者。梁啟超也說過“少年強則國強”,當代青少年是中國之未來、人類之未來,也是“一帶一路”的未來建設者、世界和平的締造者。因而,青少年必須要緊跟“一帶一路”步伐,深入學習“一帶一路”精神,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用自己發展的一小步,推動“一帶一路”發展一大步。領會一帶一路精神,走好思想之路。青年作為未來“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堅力量,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理論,學習“一帶一路”系列講話內容,從而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從思想上武裝自己,切實增強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以及國家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