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于大眾視野,7月15日,聊城大學藥學院“時代晴雨表”社會實踐團隊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東昌葫蘆雕刻博物館舉辦以“假如葫蘆會說話”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其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東昌葫蘆雕刻博物館,一個個工藝精美的雕刻葫蘆映入眼簾,濃厚的傳統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在與東昌葫蘆雕刻技藝傳承人于師傅交流中了解到,東昌葫蘆雕刻作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葫蘆形態多姿多樣,用料考究,在制作過程中用到片花、雕刻(針雕)、鏤空、烙花等傳統制作工藝手法。社會實踐團隊成員通過鏡頭記錄了傳承人于師傅雕刻葫蘆的過程,以微型紀錄片的形式記錄本次學習過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使更多的人了解東昌葫蘆雕刻技藝的魅力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

學習雕刻技藝傳承人于師傅身上的專注、堅守,追求突破、革新的大國工匠精神,同時呼吁新一代人了解和傳承這門古老的技藝,將不斷煥發著新的生命力,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增添新的篇章。
(通訊員:趙遷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