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林州紅旗渠時強調的“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安陽師范學院"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旗渠精神”志愿宣講隊開啟了為期三天的尋訪修渠老人之旅。

紅旗渠動工后,李改云帶領本村群眾來到工地,井灣大隊和另外三個大隊的社員組成姚村公社第一營,李改云被推選為婦女營長,起得早睡得晚,與民工一塊劈山開渠,對大家生產、生活、休息十分關心,幫助事務長調劑伙食,設法讓大家吃飽吃好。女工們睡覺后,她挨個檢查工棚,看誰沒蓋好被子就幫著蓋好,深受大家愛戴和稱贊。
談到女性在修建紅旗渠所發揮的作用時,李改云奶奶神色變得有些激動:“這些女同志可不比男同志差些什么!”李改云奶奶說工地上的婦女們一天能足足將那大錘子揮夠六百下。當年衛生院的負責人后來回憶說:“當時給她們打針,都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因為手腫的沒有地方下針。從手背上打,就從手心漏下來,血水都流出來了。”而即便是這樣,這些婦女們還是一個比一個干的起勁兒。可見,男性和女性一樣,都充滿著力量,他們都是修建紅旗渠的英雄,也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推動者。
宣講成員和李改云奶奶告別后,奶奶的身影一直佇立在身后,直到目光所及沒有那群朝氣蓬勃的青年,才轉身離開。這是奶奶對宣講隊成員的關心,更是對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期待。

張買江一家三代都從事紅旗渠的修建和護理工作。張買江的父親張運仁是第一批參建者,但不幸犧牲在紅旗渠工地上。在父親的墳前,張買江的母親對他說:“你爹沒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帶回來。帶不回來水,你就不要回來!”帶著對母親的承諾,張買江毅然接過了父親的工作,走上了紅旗渠工地,一直到紅旗渠工程建成通水。紅旗渠建成后,張買江又義務擔當了紅旗渠精神宣講工作,宣傳紅旗渠精神48年。在父親的感召下,張買江的兒子張學義接過他的班,繼續踐行祖輩承諾,成了一名護渠人,守護著祖輩流血流汗修成的紅旗渠,成為一名新的紅旗渠精神踐行者。
張買江爺爺說自己經常去合澗渠館所看他的兒子是坐在辦公室還是在紅旗渠一線,他認為紅旗渠護理者應當為人民服務,投身實踐,確保紅旗渠水正常流通。爺爺還強調,青年要把“紅旗渠”三個字刻在腦子上,堅持紅旗渠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郝順才,12歲就投身修建紅旗渠,出版有多部紅旗渠專著,對紅旗渠精神的宣傳做出了很多貢獻。曾因忙于紅旗渠精神宣傳工作,忘記接孫女放學。郝順才爺爺給我們講述了非洲贊比亞總統來林州紅旗渠考察后,說第三世界的國家都應該到紅旗渠看一看的故事。通過這個小故事,爺爺告訴宣講團成員“不僅我們中國人要學習紅旗渠精神,全世界都要學紅旗渠精神。”這激勵宣講團成員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將紅旗渠精神講給更多人聽。尋訪修渠老人,制作紅旗渠精神口述史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旗渠精神”志愿宣講隊的特色。尋訪三位修渠老人,使宣講團成員更深入的了解了紅旗渠精神,讓她們更有力量、有底氣宣講紅旗渠精神,實現全民弘揚紅旗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