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曾婷 宋嘉銘 許天鳴)7月8日,為探尋畬族特色技藝所蓄積的時代精粹,感悟民俗風情、弘揚傳統文化,合肥工業大學“擦亮‘畬’字底色,賦能鄉村振興”團隊赴寧國市云梯畬族鄉進行實地調研,尋找傳承突破點,以期助力畬族彩帶編織技藝迸發蓬勃活力。
前往鳳凰山莊,畬族編織工藝傳承人藍海星介紹道,畬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工藝文化更是占據著重要地位。而且畬族人民巧手能干、匠心獨運,在編織工藝上仍堅持著中國民間傳統的繡、挑、織、染等工藝技法,并結合獨特的創意、通過巧妙的搭配,編織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
圖為團隊成員傾聽傳承人講述畬族的彩帶編織工藝。通訊員 陶怡汐 攝
技藝嫻熟的傳承人藍師傅為團隊成員們講解,編織工具以耕帶竹、色彩豐富的絲線和削尖的光滑耕帶板為主,程序一般為繞線(整經)、提棕、織帶三個階段。而彩帶工藝的精妙就在于畬族人民僅用四根小小的竹片,卻能織出極具民族特色與充滿民族精神的手工藝品,這其中凝結了廣大畬族女性的智慧和心血。它不僅是畬族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畬族民間手工藝的瑰寶。
每一個精致的彩帶工藝品背后都是一根根絲線在密密交織、慢慢纏繞,飽含著畬族人民精湛的技藝和始終如一心的匠人精神。為了進一步傳承編織工藝技藝,沿襲千年畬鄉文化,在編織工藝傳承人的教學下,團隊成員們親身體驗,了解畬族特色手工編織——彩帶工藝,體會“守藝人”的匠心,不僅現場體驗學習了彩帶編織技藝,還領略了各式畬族彩帶的魅力。
圖為團隊成員動手編織彩帶。通訊員 陶怡汐 攝
且每一條環繞于指尖的五彩絲線所織就的彩帶,都承載著遠古時代畬族先民的祈福,蘊含了最真摯的祈禱以及靈巧珍貴的民族手工技藝,保留著最原始的“意符文字”,成為了最生動形象的代表著畬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世代相傳至今的畬族彩帶編織技藝是畬族婦女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精華。但相應地,從編織傳承人口中,團隊成員得知彩帶編織的傳承與發展,在當下實際正面臨嚴峻挑戰。
傳承人指出:“吃飯問題”成了橫亙在畬族特色編織工藝傳承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彩帶的編織需要耐心和細心,同時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一條圖案精美的畬族彩帶,編織前需要精心設計打好腹稿,編織過程中耗工很大,多則幾月,少則也要一周。在很多青年人選擇離鄉外出打工,編織彩帶的畬族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背景下,制作技藝也難以傳授。傳承人藍海星提到,“部分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老人不愿意再傳授技藝,她們認為年輕人忙于生計,沒有時間與精力進行鉆研。”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少女孩愿意學習這門技藝,善于編織者更是僅限于老一輩。
圖為團隊成員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提棕技藝。通訊員 陶怡汐 攝
制作耗時、人才青黃不接、學習周期長、難以發展等等都逐漸讓這些流淌在老一輩人血液中的畬族編織技藝在這個時代式微。一勺一梭,如何讓畬族彩帶 “帶帶”相傳,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留住手藝,傳承匠心,讓畬族織帶在指尖不斷延續。團隊成員提出要探尋民族特色技藝發展路徑,弘揚畬族編織彩帶的技藝,創新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挖畬族彩帶編織的潛力價值,與畬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相融合,助力畬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彩帶編織,重煥生機。將其開發成挎包、圍裙、腰帶、定情信物等多種體現畬族風情和民族藝術的旅游紀念品,以少數民族畬族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助燃器”。
圖為團隊成員與傳承人進行合影留念。通訊員 陶怡汐 攝
通過本次動手實踐,團隊成員學習了編織彩帶的制作工藝,感悟了畬族編織文化的獨特魅力,深感傳承畬族技藝之不易,及青年力量之于民族傳承、鄉村振興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推動力量,以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走進實踐為契機,探尋鄉村振興新動能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新路徑,致力于弘揚傳統文化,播揚畬族人民的匠心精神,以望傳承畬族編織特色。
文/曾婷 宋嘉銘 許天鳴
指導教師/張沙沙
圖/陶怡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