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嘉銘 曾婷 許天鳴)7月7日至11日,一支青年大學生隊伍從安徽宣城出發,以“畬情潤鄉,共謀振興”為主線,走進大山,來到寧國云梯畬族鄉,進行暑期社會實踐。他們參觀畬族鄉文化館與特色山莊,學習畬族文化、感悟非遺傳承;穿梭在山嶺竹林之間,尋找鄉村振興之道;走進畬族鄉百姓的家中,感知鄉村振興戰略帶給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這是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系“擦亮‘畬’字底色,賦能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學習調研之旅。團隊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走入湯公山,貼近畬族的生活,學習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探索非遺傳承創新新路徑,以期賦能鄉村振興。
圖為云梯畬族鄉全景。通訊員 許天鳴 攝
初識畬鄉韻,非遺盼新生
來到云梯畬族鄉后,團隊成員在非遺傳承人高國忠的帶領下,參觀了云梯畬族文化展覽館。穿梭在以“皖美畬鄉,多彩云梯”為主題的展覽館里,團隊成員紛紛感嘆畬族鄉古老悠久的民族歷史、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馥郁絢麗的民族風情。而紅曲酒、畬族民歌、畬族婚嫁等非遺項目,更是為這個大山里的民族添一抹亮色,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獨特的印象。
為進一步感知畬族文化的獨特風采,團隊來到當地的特色山莊——鳳凰山莊,進行學習調研。在這里,酒坊中色赤如丹的紅曲酒散發出古老而醇厚的酒香,引導團隊成員學習釀造程序、了解歷史文化,同時也引發大家對于紅曲酒業當下面臨的難貯存、難外銷困境的思考;在這里,莊主悠揚的歌聲回蕩,畬族民歌的獨特韻味動人心弦、引人回味,而傳承人才的青黃不接令人惋惜;在這里,當紅艷艷的酒裹挾著酒香從壇中流入長竹板,高山流水長桌宴便擁有了靈魂,這令人澎湃的餐桌儀式使團隊成員感受到畬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團隊成員董承祺和王煜騏感慨:“他們的笑容、他們的歌聲、他們的習俗,都仿佛有一種魔力,讓我們陷入了這個美麗的故事中,不愿離開。”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高山流水”長桌宴。通訊員 陶怡汐 攝
深探畬族鄉,共同謀振興
牢記“擦亮‘畬’字底色,賦能鄉村振興”的主題與初心,團隊成員在畬族鄉開展了問卷調查與采訪座談,走進畬族鄉百姓的家中,也走近百姓的心,聆聽畬鄉人民在實踐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奮斗經歷和寶貴經驗,感知鄉村振興戰略給畬鄉帶來的機遇、給人民帶來的變化。
在對畬族鄉百姓的走訪詢問中,團隊成員們得知,通過政府的支持和畬族鄉親們的努力,該鄉的經濟、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顯著改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并為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環境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多。”很多畬族鄉的老一輩豎著大拇指,表達了對云梯畬族鄉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感嘆。
另一方面,在對村兩委成員高先生的采訪與團隊實際調研相結合后,成員們了解到:云梯畬族鄉近年來以文化帶動旅游業發展,形成了以畬族文化及民族風情為標志的特色民族旅游產業鏈,吸引大量江浙滬游客前來游玩;當地百姓也依托旅游業的發展實現脫貧致富,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此外,也如高先生所說“一切都在探索中”,當地特產正在嘗試更加現代化的生產加工模式與銷售途徑,希望他們的特色農產品能逐漸走出去,發展的越來越好,打造出畬族人民的農產品品牌。
從對畬族鄉百姓的走訪詢問以及對村干部的采訪中,團隊成員了解了千秋畬族鄉的發展現狀,深入思考了畬族鄉振興路上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期望以此次寶貴的經驗和收獲,為畬族鄉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畬族鄉村民。通訊員 陶怡汐 攝
情潤畬族鄉,青春助振興
“像山核桃這樣的農產品還是以外銷粗加工為主,并沒有形成自身品牌產業鏈。與此同時,當地農產品銷售方式也較為原始,并沒有吃到互聯網紅利。”高先生在采訪中提出的發展困境縈繞在團隊成員心頭。為揚青春之風、助鄉村振興,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推動鄉村經濟與互聯網發展相融合,團隊踏進畬族特產中心的“畬味直播間”,參與了一波“直播帶貨”,以期助力畬鄉特色美食走出畬鄉,迸發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本次直播不同于以往的單一直播賣貨,團隊成員的參與為“畬味直播間”帶來了許多新的元素。通過各種趣味游戲,團隊成員為直播間營造了歡樂熱鬧的氛圍;成員以自己的方式直播講解,推銷云梯畬族鄉的特色山核桃。此外,團隊成員還結合自身感受,分享了在畬族鄉的所見所感,積極宣傳畬族鄉的風景名勝以及文化特色。不少觀眾紛紛發表彈幕表示:要趁著暑期帶家人來體驗一番畬族的別樣風情。
在團隊成員賣力的宣傳講解與歡聲笑語的熱鬧氛圍中,本次直播點贊量達3.9萬余次,各項數據達“畬味直播間”歷史新高。“畬味直播間”工作人員對團隊的直播助農表示了極大的肯定與感謝。團隊成員也倍受鼓舞,這更堅定了青年一代播揚特色民族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
圖為團隊成員直播現場圖片。通訊員 陶怡汐 攝
山水一程,畬族獨具韻味的民族風情、畬鄉人民的淳樸熱情、團隊成員的互幫互助與汗水笑靨,都成為這段學習調研之旅的的獨家記憶。唐代羅隱有詩云“想望千秋嶺上云”,而當隊員立于千秋關上,這句詩在大家心中有了不一樣的意義——青年盡己身之力越過群山,想望鄉村振興這朵“祥云”永遠懸掛在千秋嶺上。

圖為團隊成員在千秋關。通訊員 陳項雨 攝
文/
宋嘉銘 曾婷 許天鳴
指導教師/張沙沙
圖/許天鳴 陶怡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