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村位于旌德縣版書鎮西北部,是旌德縣著名的紅色之村。皖南第一個黨組織誕生于此,龍川烈士陵園建立在此。
進入園內,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上鐫刻有旌德縣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國為民犧牲的烈士英名。實踐團從碑文中了解到,在此長眠的八十八位烈士中,最早犧牲的有譚梓生、梅大梁、王庭甫等,最遲的是2002年犧牲的工程師陳直彬。在烈士陵園墓區上方中央建有一座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上刻8個金黃色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中,無數英雄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的英勇事跡;叵氘斚,在這片充滿赤誠之心的熱土上,只愿英雄浩氣世代相傳,故土家園和諧平安,民族偉業成就夢想。

在皖南第一個中共黨支部紀念館里,梅大梁的后人梅春平同志向實踐團介紹了梅大梁的生平故事。梅大梁在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宣城、休寧等地的師范學校學習,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參與學生運動,被校方開除。回到家鄉后,協助哥哥梅大棟創辦農民補習學校,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道理,組織農民自衛軍和國民黨仕川獨立區分部。1928年11月,因參與“倒江運動”而被捕,同年12月10日在旌德城東水關門外英勇就義,年僅19歲。

在梅大梁故居,1953年7月4日由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懸掛在最醒目的位置。這張證書,一直被梅家后人珍藏,時至今日,上面的字跡仍清晰可見:“梅大梁同志在革命斗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兩位先輩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梅家兒女。”梅春平同志說,梅家后人現在雖然散落在全國多地,但大多非常默契地選擇從事了教育、醫療等工作,“大家都希望能繼承先烈遺志,把優良傳統弘揚下去。”

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從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一九四九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用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實踐團成員深刻感悟到,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廣大青年手中,我輩青年當銘記奮斗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