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訊(通訊員 賀彩虹)7月6日,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垣”生態社會實踐團隊依托于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足于旅游業開發與傳統村落生態文明保護之間可能發生的空間沖突,在湘西十八洞村展開了第六天的調研活動。
“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調研團隊帶著他們的初心來到湘西十八洞村。
“我覺得這份職業是非常有使命感的,可以把文化和家鄉宣傳出去,”李女士說,“在探索人生方向的過程中,我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最終我還是找到了我的初心,在給大家介紹文化和發展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充滿自豪的。”調研團隊來到當地一家名為“十八洞蠟染世家”的蠟染體驗館,在那里遇到了從事蠟染工作的李女士。

圖為“垣”生態調研成員訪問李女士圖 (供圖:楊州)
在訪談李女士的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李女士原本是在吉首市區工作,近幾年才回到十八洞村。當問及為什么會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十八洞村創業時,李女士這樣說:“本來我就是土生土長的湘西人,很喜歡湘西的風情,我覺得我的童年是有美好的回憶的,在田埂上奔跑,在河里面抓小魚。”除了童年的回憶,李女士認為宣傳家鄉的文化對她來說有一種使命感,她認為讓更多的人了解她的家鄉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同時李女士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像她一樣回鄉創業,為家鄉做出貢獻。

圖為部分調研成員在蠟染體驗館和李女士合影 (供圖:楊州)
當問及李女士對目前村子的發展是否滿意時,李女士說:“我覺得這邊農村發展的很好,達到了她對農村的向往,小時候我希望奶奶家是交通便利,有電有網,現在都滿足了。”
“要開發,也要保護。”當問及旅游業發展對生態環境是否造成不良影響時,李女士如是說。她認為旅游業的開發過程中,十八洞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文脈,保護村子的生態環境。從她自己從事的蠟染行業角度出發,蠟染染料都是用的板藍根植物提取的顏色,同時村民可以通過種植板藍根獲得收入,可以帶動本村的就業機會,當看到老百姓手中拿到錢時臉上的笑容,她也跟著笑了。同時還了解到十八洞村字在發展旅游業的時候,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修房子的時候都會根據山勢地勢去修,而不會去破壞他原本的生態環境。
夏天的風輕輕拂過,沿途的綠植都被撫摸,天空蔚藍,鳥語花香。和美鄉村畫卷正被人們繪就,鄉村生態藍圖徐徐展開。
圖為十八洞村山水樹木圖 (供圖: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