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正在從一個傳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作出了工作部署,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方針,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指明方向。在商品價值鏈升級、建立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的背景下,三農問題依然是各類問題中的重點,農業農村發展需要拓寬思路。由于我國人多地少,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技術人員數量并不樂觀,需要大力推進科技農業,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村民幸福指數。夯實農業基礎,普及多主體共贏模式,助力農業農村發展。
盡管我國水稻種植推廣技術世界領先,但目前推廣的水稻品種存在糧食安全和環境資源的雙重挑戰。二十大報告中著重強調對于農業配套的關注,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基層實地調研,實踐獲取真知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普及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宣傳推廣精德米業,幫助精德米業有限公司銷售“國泰香米”,推廣當地的生產模式及農產品,我團隊開展了此次調研活動。首先,團隊召開線上會議,隊長張正統籌規劃調研任務,做好合理的路線規劃。隨后,隊長與潛山市精德米業有限公司取得聯系,商定進行實地調研的具體時間和流程。
圖為團隊三人前往精德米業
1月10日,團隊成員張正、韋立靖、朱俊兆一行前往潛山市精德米業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向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首先團隊成員對稻米的生產加工流程進行觀摩,記錄科技在稻米加工中的運用,隨后采訪該企業老板及員工關于稻米生產模式與公司情況,一名員工表示:“目前,采用訂單模式聯結種糧大戶,對接其他合作社。為了保證稻米品質,嚴格按照國家有機產品規范,完善種植模式,健全服務網絡,提升種植戶水平。一是嚴格田塊選擇。選擇的田塊,基本都是冷水田,只種單季,擁有獨立的山泉水水系;周圍樹木茂盛,空氣良好,遠離工業區;土壤不存在藥殘超標,周邊沒有工業污染,不準用農藥、除草劑、化肥。二是選種市場需要的品種。”企業老板說:“這年頭單打獨斗行不通,擴大職工數量,加強培訓指導之后,公司的稻米產量與質量均有較大的提升。做農業首先要打好基礎,包括統一品種、品牌打造、規范管理等,單靠合作社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科技的力量是決定性的。希望政府能給予大力扶持,助力公司持續、快速發展。”
圖為基地廠房
創新銷售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隨后,團隊跟隨老板前往大米種植基地,對基地規模進行調研,最后對機器生產的大米進行研究,探討科技在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中的運用。負責人表示:“生產環節上,農戶知識能力有限,所以依然存在農藥、化肥的大量投入;運輸環節上,農產品生產地與消費地相隔較遠,長途運輸中間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而且由于冷鏈物流的發展起步較晚,導致農產品保存、運輸環節中損耗較大,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加工環節上,農產品加工以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較少,加工環節中不注意能耗的控制,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1月11日,團隊成員林潔利用抖音等平臺進行線上直播,幫助公司銷售大米。林潔走訪了河莊村農戶,與他們交流大米的生產模式與產量收入情況,農戶表示:“如今大米的生產模式越來越先進,各種機器的引進提升了生產效率,畝產大幅度提升,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農戶
科技賦能產業,拓展共富之路
1月12日,團隊成員分組調查當地的稻米生產及鄉村振興成果,采訪當地的農戶對精德米業生產模式的認知情況,大部分村民表示聽說過,但不了解具體的運作機理,聽完團隊成員的介紹后,對此模式表示認同,隨后一些村民向我們介紹了一系列提升大米品質的措施及當地產業振興的成效;1月13日,團隊成員邀請精德米業員工線上詳細講解科技在稻米生產-加工中的運用,深刻了解該模式的發展歷史及稻米的產銷渠道。
目前,潛山市精德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向我們介紹正在開發有機米業、研制富硒米,增加米的品種,提升水稻質量,向中高端市場進軍。通過采訪當地村民,我們得知多主體產業鏈已經在當地大力宣傳,村民表示非常樂意參與其中,希望國家能出臺更多政策幫助農業發展,為農村引進優秀科研人才,提升種子品質。本地農民表示,希望未來開發更多種類的大米,為國民健康貢獻力量。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在這次寒假社會實踐調研中,團隊成員貫徹安財“知行合一”的校訓,實地調研潛山市精德米業有限公司,走訪多戶河莊村居民,了解了村民對于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看法,深刻了解到當下米業發展的真實面貌,感受到科技創新以及多主體產業鏈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夯實產業之基,彰顯生態之美、鑄就精神之魂、探尋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朝著農業產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和美、農民增收富裕富足之路邁進。糧食生產要抓緊抓好,把農業結構調活調優,把農民增收夯實夯牢,把脫貧攻堅戰打好打贏,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