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鄒心語) 齊文化作為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富民強國、務實創新、以人為本的核心內涵,與當今時代精神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為深入了解齊文化發展現狀,進一步挖掘其核心內涵服務現代社會發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要指示精神。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浩浩齊韻,日新齊風”實踐隊隊員于1月19日前往淄博市齊文化博物館開展走訪調查工作。
探究發展現狀,體悟齊文化內涵
實踐隊員通過發放電子問卷和線上線下采訪相結合,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觀游客、居民等多方主體展開深入溝通交流,傾聽他們對齊文化發展的真實看法,探究新時代齊文化的發展路徑。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對于齊文化傳承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不同的采訪對象給予實踐隊員不同的答復。
通過此次走訪宣傳和調研,實踐隊隊成員了解到當地居民對齊文化了解程度比較高,能夠簡單描述齊文化的基本內涵,并且對齊文化的發展提出務實的建議。但是,不少居民也指出存在齊文化廣度不夠、宣傳力度不夠、沒有代表化人物和標識等問題,希望能夠在后續的調研中給予相應的解決措施。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齊文化是歷史沉淀下的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地移植進現代社會中,必定會出現一定的違和感。因此,承襲齊文化必須要立足當下,做好“轉化”工作,通過創新找到傳統與現代相契合的連接點,方能撬動多個產業發展。傳統文化不能孤芳自賞,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融入到日常生活。為了解齊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落實情況,實踐隊員走進淄博市齊文化博物館,采訪齊文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李先生。李先生表示:齊文化博大精深,要深入挖掘新時代的文化內涵,激活文化因子,以保持文化生命力,讓齊文化“活”在當下。要在總結提煉近年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深化齊文化的研究聞釋,挖掘齊文化中所蘊含的管理理念、法治精神等在新時代的獨特價值,從而更好地闡釋齊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實踐隊員感悟,齊文化積淀著山東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推動我省實現“走在前、開新局”奮斗目標的寶貴文化滋養和精神動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傳承價值。應當深入挖掘、重點保護、充分傳承、創新發展,讓齊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魅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
文化與經濟發展高度正相關,優秀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當今時代,文化特有的屬性與現代經濟的特征相互呼應,文化的影響力輻射力大大增強,文化經濟正成為重要的經濟形態。幾千年歷史蘊含的豐富思想、深刻哲理、精辟論斷、曲折故事,始終光彩奪目,始終成為人類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時時刻刻都在影響推動著經濟發展的進程。。1月19日上午,實踐隊前往周邊小區,隨機與小區居民周叔叔搭話聊天,并進行相關訪談。周叔叔講到:“文化與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集物質消費與精神享受于一體。就淄博而言,齊文化是發展旅游的資源,賦以旅游業深刻內涵,助推本地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旅游為齊文化傳承發展插上騰飛翅膀,推動本地文化繁榮興盛。” 實踐隊員聽了周叔叔的話,認為文化傳承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撐。新時代下實現齊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在文化與經濟之間搭建橋梁,實現文化與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最終達成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