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之魂,文以化之 ,文以鑄之。”為響應黨的二十大號召,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道路上,來自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的“丹青曲韻賡文脈,循聲覓俗續(xù)燈火”社會實踐隊植根于黨的二十大文化自信理念,對山東省日照市及其特色黑陶文化展開了寒假社會實踐。
十六珠玉竟爭輝,日出初光先照海
在實踐開始階段,實踐隊成員首先對日照這個城市進行了初步了解。經過各方查閱得到:山東省日照市,得名于“日出初光先照”這一緣由,是中國文化界的一顆明珠,具有明顯的文化地域特征。在夏商時期,日照屬東夷,是“龍山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被牛津大學《世界史便覽》稱為“亞洲最早的城市”,許多遺址被史學界稱為“四、五千年前亞洲最大的城市”,是當之無愧的濱海文化圣地,曾一度吸引著世界各國考古大師和尋寶者接踵而至。而最能體現(xiàn)日照市豐富濱海文化底蘊的,便是被稱為“原始文化的瑰寶”“華夏藝術之魂”的日照黑陶。由此,實踐隊同學對日照黑陶展開了一系列調研與宣傳。
龍山古陶似墨染,返璞歸真是本心
為了更好地了解日照黑陶,實踐隊來到日照市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訪問。經社會實踐隊調研,陶器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間生活用品的重要形式,而日照黑陶是龍山文化中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日照因此有“中國黑陶城”之美譽。日照市具有悠久的歷史,陶文化也因此源遠流長,距今約45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前來研究觀摩。實踐隊還了解到,這些出土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質陶和烏黑光亮的細泥質陶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為主,有的飾弦紋、劃紋和縷孔,各類黑陶制品均制作精致、美觀。據(jù)悉,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門,著手系統(tǒng)地發(fā)掘、研究和開發(fā)利用龍山文化黑陶技藝,成立了“日照市龍山文化黑陶工藝研究所”,集民間和科研機構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藝的研究已逐漸成熟,不僅使龍山文化黑陶藝術重現(xiàn)異彩,而且還研古創(chuàng)新,在制作、燒制等方面較前人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調查資料顯示,日照黑陶在制作上采用輪制、模制、印花、灌漿、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講究美觀、古樸、高雅,形式多樣,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畫,實現(xiàn)了不同種藝術的有機結合,融古老制陶工藝與現(xiàn)代美術技藝于一體;而在燒制上,日照黑陶一般采用高溫密封窯煙滲碳之法,根據(jù)不同要求,可分別達到毛光、烏光、漆光的程度。同時,實踐隊還對身邊日照籍貫的同學進行關于黑陶的一些采訪,但實踐隊成員與日照本地同學談話后發(fā)現(xiàn),日照黑陶雖技藝成熟,但近年來在新一代日照人中知名度卻不高。
日照黑陶印眼簾,文化自信展風姿
日照的黑陶屬于中國的傳統(tǒng)陶藝,這種陶器通體漆黑帶有光澤,蘊含一種古拙的原始之美,而正是這種樸素的美,恰恰符合了現(xiàn)代人的審美意趣,與今天人們對返璞歸真的追求高度契合,使得日照黑陶在今天仍然能夠不落窠臼,成為人們欣賞和收藏的精美藝術。但實踐隊成員在電商平臺搜索發(fā)現(xiàn):在電子商務如此發(fā)達的當代,日照黑陶并沒有趕上時代熱潮開辟網(wǎng)上銷售渠道,加之較為貧瘠的宣傳渠道,這一文化瑰寶逐漸蒙塵,隱于博物館的高堂之中。文化是一地區(qū)的象征,將古代工藝引入日常生活,隨會讓其增添幾分煙火氣,少幾分神秘感,但日照黑陶作為龍山文化時期的生活用品而聞名,且在當?shù)鼐哂幸?guī)模生產力,在物質條件發(fā)達的今天,日照黑陶不應被束之高閣,失去其古樸而獨特的生命活力。
為像日照黑陶這樣雖具有悠久歷史、獨特制作工藝,但不為大眾所知的文化意象打出知名度,賡續(xù)燈火,從而能夠真正的為日照本地甚至國家的文化建設事業(yè)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