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垃圾產生處理現狀
根據環保部公布的《2019年全國大、中城市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2018年,200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21147.3萬噸(平均每天近6億公斤),處置量21028.9萬噸,處置率達99.4%。從各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情況來看,產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產生量為984.3萬噸,其次是北京市,產生量為929.4萬噸,每年人均垃圾發生量還以10%的速度增長。
這么多的垃圾如果沒有處理好,就嚴重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環境,那么用什么方法處理這些垃圾更好呢?那就是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二、垃圾——丟棄的財富,閑置的資源
2019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對垃圾分類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這項指示表示垃圾分類不是一件小事,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的關懷,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人類對美好生存環境追求的重要途徑。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垃圾只有分類處理就可以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比如:廢塑料可以轉化為汽油和柴油,有機垃圾可以制成復合肥料,從廢電池中更是可以回收鎘、鎳、錳、鋅等一些價格昂貴的重金屬等等。
三、垃圾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危害
(一)占地過多
堆放在城市郊區的垃圾,侵占了大量農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時間也很長:煙頭、羊毛織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二)污染空氣
垃圾是一種成份復雜的混合物。在運輸和露天堆放過程中,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并向大氣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
(三)污染水體
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經雨水沖入地面水體,在垃圾堆放或填坑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同時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垃圾直接棄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污染。而且如果動物誤食了白色垃圾不僅會傷及健康,甚至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