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南藝第26屆研支團成員劉一諾、胡名揚、葉之韻聯合第24屆研支團成員劉若璇、丁文云、賴燕萍,在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用藝術與文化的力量,為鄉村教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她們打破學科壁壘,結合專業知識,將音樂、美術、傳媒巧妙融合,打造出別具一格的“三位一體”式陜西非遺藝術課堂。
在秦腔課堂教學場景中,激昂的唱段在課堂內回響。隨后,秦腔中的生、旦、凈、丑角色以皮影形式栩栩如生的展現在學生眼前,精巧的剪紙作品以直觀且生動之態,將陜北民歌里那些飽含深情與滄桑的故事娓娓道來。此外,通過引入音樂可視化手段,引導學生在繪畫創作過程中深入體驗非遺藝術,促使他們在藝術實踐中領悟非遺文化的深厚魅力。
她們還運用AI技術,開發非遺答題小游戲;運用AI修圖技術讓學生們“變裝”為陜西非遺小演員,體驗不同的非遺樂趣。
通過劉若璇、丁文云、賴燕萍制作微課的線上授課,孩子們感到親切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更多元的非遺學習方式。
此外,她們還組織了非遺演出等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加深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設計并打造的非遺文化長廊,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長廊里,一幅幅精美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展示著陜西非遺的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
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讓非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映襯,為孩子們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
“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國家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她們以文化為紐帶,連接起鄉村與外界,讓古老的陜西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為鄉村文化振興和教育發展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