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擴大更多鮮為人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譯路百代門”社會實踐隊于2024年1月26日踏上了探訪濟南古建筑的門的歷史之旅,旨在通過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解讀這些門背后的故事,感悟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座城市都鐫刻著時代的烙印,而作為齊魯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濟南不僅以“泉城”著稱,更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眾多古建筑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這些古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記錄了濟南的發展脈絡,其中,“門”作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我們實踐隊希望通過了解這些古建筑的門,探索它們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感悟古代先人的智慧與匠心,同時為保護和傳承這一部分珍貴的文化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在實踐中,我們走訪了濟南的多個古建筑群落,從宏偉的府邸大門到精致的廟宇山門,從古老的四合院門樓到富有民俗特色的民居門窗,每一處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發現,濟南古建筑的門不僅在規模和形制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裝飾藝術和象征意義上各有特色。例如,位于老城區的某座清代官邸大門,其門楣上的龍鳳浮雕象征著權力和尊貴,門兩側的石獅則寓意著威嚴和莊重。而在某些寺廟的大門上,經常可以看到雕刻有吉祥圖案的木雕作品,這些圖案不僅美化了門面,也表達了人們對佛教或道教信仰的崇敬之情。
在考察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門的設計和制作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古代的匠人們根據建筑的用途、主人的身份以及風水學說等因素,精心設計和打造每一扇門。門的大小、顏色、裝飾物的選擇都有一定的講究,反映了古人對于和諧、對稱和中庸之道的追求。
此外,門上的對聯、門神、門環等小細節,也是我們實踐中的重點考察對象。這些元素不僅增添了門的美感,而且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對聯體現了文人的才情與風雅,門神寄托了人們對平安吉祥的期望,而門環則是實用性與美觀性的完美結合。
在實踐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和困難。由于部分古建筑的保護狀況不佳,一些珍貴的門飾藝術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讓我們意識到,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同時,我們也發現了許多民間藝人依然堅守著傳統木工技藝,他們的工匠精神和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令我們深受感動。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們不僅學到了關于古建筑門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古建筑的門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形態的存在,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化的承載體,是工藝的展示窗。
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有責任去發掘、研究和傳播這些寶貴的文化。“譯路百代門”社會實踐隊會尊重和保護這些歷史的痕跡,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賞古建筑門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喚起社會各界對于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重視,讓這些歷史的“門扉”得以永久保存并傳承下去。
在未來,我們“譯路百代門”社會實踐隊將繼續關注古建筑的保護與研究工作,通過實地考察、資料整理、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為推動我國古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點努力,就能讓這些歷史的瑰寶煥發新的生命力,讓更多的人走進歷史,了解一些鮮為人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