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了解紅色故事,2023年7月2日下午,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鄉約盛夏,探尋鄉村振興與紅色文化的共融之路”社會實踐調研團在江蘇省高郵市抗日戰爭最后一役文化園開展。全體實踐隊員參觀了勝利廣場和抗日戰爭最后一役紀念館
進入勝利廣場的那條抗日甬道,震撼人心!甬道采用銹紅色鋼鐵材料,質感滄桑,詮釋抗戰的艱辛。銹紅色喻意生命和鮮血,象征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沿著曲折和狹窄的抗戰道路走到盡頭,循著光線拾級而上,迎來了豁然開朗的廣場空間勝利廣場。廣場一角高聳的勝利火炬雕塑,象征著抗戰終于勝利!之前抗戰道路中積聚的悲憤、壓抑在此徹底釋懷,空間的高潮也隨之到來碩大 的鏡面水池倒影著抗戰最后一役紀念館。從主入口廣場開始,用耐候鋼板墻圍合形成的道路,象征抗戰道路的艱難曲折。采用了敘事性的設計手法,抗戰道路中的耐候鋼板墻總計14片,象征14年抗戰,墻上結合銅雕,用一幕幕主題故事來為人們重現抗戰歷史。隨著抗戰道路越來越低,鋼板墻由寬變窄,逐漸向下,空間氛圍越發壓抑,加劇了悲憤的情緒,同時也為進入高潮空間勝利廣場做好了心理鋪墊。
游客中心斜線切割的造型和星火窗的立面延續了副館風格,結合公園入口空間設計以及刺刀般鋒利的入口雕塑,形成整個公園南入口的重要空間節點。游客中心表皮與新館采用相同手法,以“星星之火”為意象在立面,上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洞口,在陽光下形成豐富的立面光影效果。
再往前走就是日軍侵華的舊址,經過解說員的講解我們了解到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打響了高郵戰役,第八縱隊指戰員在司令員陶勇指揮下,向高郵城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起進攻。至12月25日夜,攻城部隊經過激烈的戰斗,攻進日軍城防司令部,日軍大隊長巖崎眼見敗局已定,遂同意投降。隨即舉行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

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表現高郵戰役的巨幅浮雕。而難忘的是那充耳地“滴滴答答”的電報聲,引導我們來到設計巧妙的一整版的電報墻前,高郵戰役的各項重大決策以及作戰原因從一份份電報中一一展示在我們眼前。1945年的12月,雖然日本投降4個月了,但盤踞在高郵的日軍對華中野戰軍令其立即投降的通牒不予理睬,反而揚言要“收復失地”,其態度異常驕橫。高郵之戰已是必打不可,新四軍軍部同意了粟裕有關“高郵戰役”的建議。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親自部署指揮了高郵戰役。調集第七縱、第八縱以及蘇中軍區15個團,分兩個階段僅用一周時間即收復了高郵城。
高郵戰役是抗日戰爭中濃墨重彩的經典戰役,作戰時間短、戰果豐碩。這一戰役也創下了我軍作戰歷史上的多項之最,全國對日軍的最后一戰;高郵成為我軍從日軍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全國范圍內殲敵最多的兩個縣市之一,在高郵舉行的受降儀式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規模最大的一次儀式。

通過參觀學習,大家深刻認識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也深刻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革命英烈為國為民、英勇奮斗的紅色精神,攻堅克難、勇于擔當,努力為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