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2月6日,山東科技大學“青春鴻途”返家鄉社會實踐隊采用實地深入走訪和耕地取樣檢測的方式,對聊城市東昌府區代屯村、沙王莊村、張堤口村、田廟村、蘇樓村和武莊村的農田土壤、作物價格和政策舉措等方面進行實踐調研,根據團隊建立的模型和權威土壤檢測報告,為作物選擇和施肥增產提供科學化建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糧安天下,地為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時代變遷,見證土地承載國計民生之重。農田生態系統的土壤作為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對糧食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隊員深入聊城市六村田間地頭,為土壤檢測提供科學適用的技術支撐,對農田土壤開展取樣檢測,結合團隊模型和取土化驗結果,對比當前種植作物,根據作物的生長特性等,推薦最優作物,指導農民科學種植施肥管理。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農產品競爭力,端牢“中國飯碗”,實現助農提效增收。
圖為隊員向代屯村村支書介紹測土技術及服務

圖為隊員在田間進行土壤取樣
鄉村振興,良策為要
聊城市是農業大市,也是國內優質糧食、瓜菜菌、肉蛋奶等“菜籃子”產品的重要供應基地。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動下,聊城市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推動蔬菜作物生產提檔升級,畜牧漁業健康發展,特色林果提質增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實踐隊員在與村支書交談中了解到:隨著當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提升顯著,村級組織堅定不移地致力于多措并舉保障和改善民生,協村民共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鄉村振興齊魯特色樣板。
根植沃土,產業為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實踐隊實地調研東昌府區鄉村全力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發掘農村多元價值,把農村的土地等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其中,以被評為“山東省文化旅游特色村”的張堤口村為例,該村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結合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依托有機蔬菜大棚、特色果樹、東昌毛筆等農產、文化資源,打造成為集旅游采摘、休閑度假、現代農業觀光、鄉村農家樂、非遺技藝體驗為一體的“聊城精品旅游第一村”,不失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典范。
圖為張堤口村特色旅游導游圖
腳沾泥土駐鄉間,心存理想天地寬。在沃野千里的齊魯大地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畫卷正徐徐展開。新時代青年學子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青春的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實際行動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