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生活在廣州,但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一直停留在媒體宣傳報道的概念上。這次實踐中通過采訪一位位真實的人、參觀一個個真實的企業、聆聽一件件真實的創業故事,我才仿佛真正走進了灣區,為自己是灣區人而自豪。”過去的一個月里,南京大學人工智能2021級劉家熙與小伙伴們行走灣區核心城市,采訪各行各業的人,零距離地感觸到大灣區創業創新的激情和蓬勃發展的力量。
南京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大灣區
劉家熙參加的是南京大學“灣區青年觀察團”社會實踐團隊。7月中旬以來,他和10名同學冒著酷暑,深入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江門、肇慶等地,走訪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等一批高校,廣州市人社局、深圳市鹽田區科創局、南沙區人社局等政府部門,科大訊飛華南分公司、深圳灣騰訊眾創中心等企業機構,廣州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廣州市港澳青年之家等服務平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20余家單位、企業、機構負責人對話,與來自港澳臺等地的多名創業者訪談,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對大灣區青年就業創業情況進行實踐調研。
成員們認真了解大灣區區域政策
“這次社會實踐由南大開甲書院牽頭,成員來自開甲書院人工智能專業、毓琇書院電子信息專業、計算機金融實驗班、安邦書院生命科學專業、商學院和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項目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三周年和香港回歸25周年兩個時間節點,從南大青年的視角出發,探討粵港澳大灣區中青年就業創業的現狀。一方面從灣區青年的角度給出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人才、促進青年落地創業的建議,另一方面從南大學子的角度,剖析粵港澳大灣區的就業創業環境,為將來希望到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南大青年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帶隊老師邢露元說。
灣區青年觀察團在一個月時間里,累計采訪錄音錄像逾14小時,收集采訪素材12GB,并形成了2萬余字深度研究報告。他們將利用暑假的最后時間完成實踐報告,將所看所聽所思所想化為文字為灣區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