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黨的章程也明確規定:“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社會和戰斗力的基礎。”因此加強基層黨建融入社會基層治理強化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徑。基層黨建工作能否健康發展,直接影響著基層治理的效能。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基層治理是治理環節中的重要一環,鄉鎮基層接觸最多的就是群眾,為群眾謀好事,高效解難事是聚民意、得民心的重要基礎。因此,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至關重要、勢在必行。
在本次思政實踐中,我在前期準備中積極主動在網絡上進行信息搜尋,發現目前我國基層治理的存在的一些共同性的問題,之后在南塔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實踐、與相關基層黨員干部的交流之中以及最后調研問卷的結果展示,我提煉了以下幾點問題:

(基于此次調研回收的54份問卷中,我根據第七題所呈現的結果,總結提煉了以下問題)
(一)基層組織力量薄弱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村有文化、有遠見、有學識的勞動力人口外出務工,在家群眾文化素養普遍不高,再加上政府沒有政策鼓勵和支持,對基層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缺乏針對性,造成基層治理先進人才缺乏。與此同時,由于基層社會治理的負擔較重,承擔了上級下達的各種任務基層工作人員往往疲于應付,上級哪個部門要求嚴格就趕緊完成哪個任務,真正遇到事情又相互推諉。
(在本次獲取的54份調研問卷中的第三題和第五題中,學歷情況:小學及以下4人占比7.41%,初中25人占比46.28%,高中、中專或技校15人占比27.78%,本科、大專畢業9人占比16.67%,研究生及以上1人占比1.85%;是否存在相互推諉情況:31.48%的人回答“是”,68.52%的人回答“否”)
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投入,然而地方政府財政主要用于經濟發展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基層治理經費相對有限,這無法保障基層治理工作正常運轉,加之,很多村民外出務工或創業,他們不愿意為本村的公共事務掏腰包、作貢獻,導致基層社會治理資金投入不足。

(在收集到的54份問卷中,治理資金不足是所呈現出的最嚴重的問題,占到總數的23%)
(三)治理手段單—
目前基層由于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很多都是老人、小孩,對現代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還沒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進行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和服務不夠精準,沒有辦法發揮出大數據的優勢。存在著“基層智慧治理及利用新技術的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本次獲取的54份調研問卷中的第一題中的結果顯示,18歲以下17人占比43%,18-30歲6人占比11%,30-60歲8人占比15%,60歲以上23人占比43%)
一是村民思想意識有待提高,受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大部分群眾衛生習慣較差,對農村環境的認識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衛生意識,只顧個人方便,隨意亂倒、亂丟垃圾,對于公共設施不予愛護;二是農村大部分年輕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務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對基層治理工作理解不深,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思想,對農村基層治理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在本次獲取的54份調研問卷中的第四題中,36人愿意參與到鄉村治理、18人不愿意參與到鄉村治理)
面對這些顯著且棘手的問題,我咨詢了黨群服務中心的相關人員并網絡上尋求幫助以及總結調研問卷,提出了自己的一點小對策:
(一)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理念
在強化黨建引領的前提下,強化基層干部隊伍以人為本的理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著力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面對棘手的問題時也不要像踢皮球一樣相互推諉。在我看來,還可以適當引入市場力量,努力發展社會化的服務組織和力量,努力培育多種社會服務平臺,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加強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投入和幫助
在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推動社會中的資本有序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同時要做到財政公開化和透明化,必須受到居民的監督,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三)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
基層社會治理應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方式,可以建立村中事務通知交流群、開設村中事務公眾號及企業微信,加強信息化建設,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拓展群眾參與和監督基層基層治理的渠道。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推動基層治理的提質增效。
(四)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
要建立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機制。有效的監督機制可以使基層社會治理公開化,維護群眾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時對基層人才及時進行獎勵,改善基層工作人員的待遇,重視改善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以及辦公運用的設備,只有這樣才能留住人才并從外界吸引人才。
地區黨建融入社會基層治理并非一朝—夕就能完成,我們要大力發揮黨建對基層治理的引領性作用。它需要的是各個主體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需要的是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制度。因此我建議:要多主體協同助力黨建融入社會基層治理。首先就是基層黨員干部自身要發揮自己的先鋒模范作用,主動為人民群眾解決實事,與此同時可以定期開展黨員干部的培訓工作,深化“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理念,并強化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推進基層服務提質增效。其次政府要加強對基層治理的力度,積極提供財政支持,鼓勵高素質人才參與到基層治理的同時提升其待遇與薪資,增強吸引力。第三是高校要加強培育大學生的奉獻意識,鼓勵大學生參加“三支一扶”、“選調生”等工作,為基層治理輸入高素質人才。總而言之,地區黨建融入社會基層治理是一個常態化的過程,要不斷推進基層治理的因地制宜以及與時俱進。只有把基層治理好,我國的上層建筑將更加穩定。
在本次的思政社會實踐之中,我以“地區黨建融入社會治理”為題對江油市武都鎮南塔村進行了調研,在調研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基層干部以及村民的熱情,在填問卷時,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填寫。遇到不識字的老人,我也將問卷上的問題通過口述的形式進行調研,以求調研結果的廣泛性。在調研的途中,我也發現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一個空頭口號,一條條道路通向村民的家中、一項項鍛煉的公共設施不斷建成、一座座垃圾集中堆放點也屹立路邊……鄉村的發展更加迅速、鄉村的環境也更加美麗,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基層黨員干部的辛勤付出。但是,在鄉村欣欣向榮發展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我相信在黨的帶領下、在黨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之下,這些問題都將會一一化解。與此同時,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在這次實踐之中的黨性修養也得以提高,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理念也不斷增強,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在校期間就應多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以后為社會服務奉獻中才能有更好的知識儲備、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多的力量。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