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未回鄉
今年清明節,我在南京。像我這樣未能回老家的游子,很多。
在微信里,看到不少熟人表達回不去的感受。在外地打工的表弟的朋友圈顯示:“清明季,我是第8996247位,為天堂故親,寄哀思,燃心香的人。”同事馮帥寫道:“去年清明,母親備好野生的薺菜和蒜,盼兒歸。而今人世兩茫茫了。于紫金山作《西江月·又清明》,遙寄哀思。”同時配照片一張,并說明那碧綠的桃樹與鮮紅的花兒為他的母親所栽。“漫山秋楓”寫道:“在這樣一個寂靜的夜晚,思念像斷了線的風箏飄飄蕩蕩,想家鄉,想親人,也想起了清明節早上的楊柳攤餅……”
父母在時,春節最重要。無論工作多忙,路有多遠,都會拖家帶口,大包小包,往老家趕,為的就是大年三十晚的那頓團圓飯。父母不在了,清明節最重要。人生沒了來處,只剩下歸途,春節不一定回了,清明一定要回。頭頂悠悠的藍天,沐浴著燦爛的陽光,踏著阡陌上的青草,寸著(小心地探腳)田間綠油油的麥苗,擦著金黃的菜花,來到一方小丘前,面對父母與先祖的墓碑,擺放鑿過的草紙、冥幣與“元寶”,放幾根香煙,點燃。祭品熊熊燃燒,烤得人不能靠近,折一根河邊的陳蘆稈將紙挑起,直到化為灰燼。掃墓一圈下來,回到老宅祭祖。待飯菜與酒上桌,又在屋里大門旁祭奠:紅紙口袋,內裝“元寶”(我母親在世時,還有她親手折掐打理好的“麥稈金”),煙熏得流眼淚,隨著紙灰的飄落,將飯菜捏一點扔進火盆,或將桌上酙滿小杯的白酒倒進紅彤彤的灰燼,“呲”的一聲,濺出酒香。這樣的程序年復一年,心中一遍又一遍復述先人生存、繁衍、打拼的故事,回顧家族綿延與興盛的歷史,感嘆生活的苦與樂。那一刻,默念著不忘本,不忘根;那一刻,感嘆著馮門烈士為了理想參加革命,年紀輕輕為國捐軀;那一刻思考著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而未中斷,以及與清明節的風俗及制度安排之間深層次的關系。清明節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是中華大家庭的群體儀式、共情時刻與集體記憶,對家庭、家族與民族都具有普遍意義。
清明節當天,窗外天氣陰沉但未下雨。在我的記憶里,掃墓時幾乎沒有下過雨。這與杜牧詩“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天氣似乎不一樣。下午在朋友圈看到“清明季,我是第13203440位,為天堂故親,寄哀思,燃心香的人。”已經過千萬了!各種詠清明、憶故人、訴衷腸的信息充滿屏幕,似雪花飄落,讓人沉浸在網絡的清明世界里。大師兄周建忠寫道:“瀟瀟春雨夜初長,錦瑟訴衷腸。少年心事依稀在,燕飛過,逝水無央。天上重逢初度,小橋竹院斜陽。夢醒東海霧微茫,蜂聚菜花黃。簫聲一去無消息,柳絲拂,曾記江湘。回首煙波何處,驚鴻照影流觴。”今年在網上發表或轉發有關清明節的文章比往年不知多了多少,自然與各地的防疫措施有關。但大家都能理解這一特殊情況,支持政府的規定與倡議,體現了清明家國情懷的境界。故鄉遠或不遠,雖不能回,但心似春燕又歸來,早已飛到那遙遠的村莊,飛到麥苗兒青菜花兒黃的田間地頭,飛到燕子繞梁的老屋。
除了網上祭祀,在城里生活的農村游子,還有各自特殊的祭奠形式。有的人把酒灑在草地上、鮮花中,有的一家老小在飯店擺上祭品,有的在馬路邊畫一個圈燒紙……我們小區一早就在路旁放了幾只鐵皮桶,讓居民在桶里燒紙!說到游子,恐怕是從古至今中國的一個最大群體了,不算我們這些通過考大學進城的公職人員,光是農民工就有近3億人。古代經商的少,大多數是科舉進仕為官后成了游子,最有影響的有關游子的詩詞文章是孟郊的那首《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打動了一代又一代游子的心。我為紀念母親而編著的《里下河的女兒》第一編十多篇文章就用了“三春暉”標題。書中有一篇《清明時節的哀思》,描寫2019年清明節前一天夜晚趕回家鄉的情景:“回家的路是那樣漫長,正常兩個小時的車程那天開了近三個小時。一路上車多,晚上十點多易堵路段的揚州西繞城高速仍車多緩行,匆匆回鄉的車牌多是蘇A打頭,夜色中那蜿蜒不絕的尾燈恰如游子綿延不斷的赤心,此時此刻游子們只有一個心愿——早點回到家鄉,明天早點去上墳。那里有我的童年記憶,那里有我的親人團聚,那里有我的魂牽夢縈……”
這么多年的清明節,我已習慣了回老家掃墓燒紙,習慣了忙一桌飯菜在老家堂屋祭祖,習慣了這個傳統節日的特有氛圍與清和的天氣。今年,唯有遙寄,遠思,傷感……幸好,我可以轉發小提琴演奏的《天邊》寄托遠方的思念之情,我還能用筆寫下這些文字緬懷遠去的親人。
今年清明未回鄉,有情況,隔江望。河邊墳塋,無人話凄涼。來年相逢應相識,面清癯,鬢如霜。
午憩幽夢忽還鄉,慈母房,與我講。欲言又止,唯有淚千行。待到明年梨花落,明月夜,麥田旁。
- 遠在眼前
- 大東海,淺藍、碧藍、橙藍、深藍、湛藍……波峰浪谷,一望無際,前赴后繼,直沖上十八層云霄。
- 11-17 關注:0
- 今年清明未回鄉
- 今年清明節,我在南京。像我這樣未能回老家的游子,很多。
- 11-17 關注:0
- 一個完整的思想者
- 早春的時候,差不多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羅丹作品要來中國了,他的《思想者》,他的《地獄之門》,他的《青銅時代》,他的《加萊義民》,
- 11-17 關注:0
- “天坑”與“地縫”
- 若想讓每次旅行都有所收獲,出發前設計自己的心態很重要,就像看小品準備笑、看悲劇準備哭一樣。
- 11-17 關注:0
- 錦繡草
- 那天,我帶著我的“童年”,千里迢迢地見到了它——盤錦紅海灘上的堿蓬草。
- 11-17 關注:0
- 黃河三疊
- 黃河不廢,萬古長流,日升日落,晝夜更替,此長彼消,循環往復。我們注視著她在自己源遠流長的容器里,永遠安瀾從容,且歌且舞,水清河
- 11-16 關注:3
- 缺少年味兒的春節只是一個小長假
- 這些年,每到春節我都糾結,糾結這接下來的一周時間,我該如何在生命經驗和文化的雙重意義上對之命名。
- 11-16 關注:1
- 汪曾祺筆下的元宵節
- 有人給汪曾祺先生貼標簽,說他是鄉土作家,他不樂意接受;又有人說他是風俗畫作家,他就很開心,并坦承好像是有這么回事。
- 11-16 關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