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維敬三航,燃青春筑未來
“三航”,一個長期活躍在現代國防與尖端科技領域的名詞,指的是航空、航天、航海這三個現代強國的“兵家必爭之地”。作為中國唯一一所以同時發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堅持立德樹人,引導師生扎根西部、獻身國防。西北工業大學學生三維設計協會緊跟時代潮流,決心貢獻出屬于我輩青年學子的青春才智,用三維建模的方式繪述“三航”成就,為宣揚“三航”精神添磚加瓦。
Part1航空
C919飛機,全稱COMAC919,是我國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擁有座級158-168座,航程可至4075-5555公里。其性能與國際新一代的主流單通道客機相當。于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飛,現已有數架飛機交付航空公司使用。
C919從項目落地到投產使用,歷經十六載,可謂一代航空人的智慧結晶。C919建模組成員建模前查閱諸多相關資料,建模過程中耐心細心,最終重塑了這一展現了國家意志、人民期望的大型客機。圖片里的C919飛機雖暫歇于地面,但我們都知道,C919必將往來于蒼穹之上,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屬于中國的航空服務,展現大國風范。
殲-15,中文綽號“飛鯊”,是我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斗機原型機T-10K-3并以國產殲-11戰斗機為基礎進而研制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斗機。在世代劃分上屬于第四代戰斗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斗機,具有較高的性能。
殲-15作為我國的第一代艦載戰斗機,為構造航母母艦戰斗體系立下了汗馬功勞。殲-15建模組成員選取的便是戰斗機在甲板上滑躍起飛的姿態。機身雖略顯單薄,但當其躍起之后,便是一柄守護我國萬里晴空的利劍。如今的殲-15依然翱翔于天空之上,為保家衛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翼龍-3無人機是航空工業在“翼龍”系列無人機系統基礎上全新研制的一款遠程、重載、獨立遂行多任務的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是翼龍家族最新成員。具有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機平臺、“遠航程、重掛載、多用途”的特點,在大噸位同級別、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產品中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一款可以跨洲際的遠程無人機,翼龍3無人機的翼展長度達到了24米,機身苗條勻稱,這也是其被命名為“翼龍”的原因。翼龍-3建模組成員抓住這一特點,繪制出這一形態優美的查打一體無人機。頭部的鷹形鏤刻可謂畫龍點睛,既賦予了模型栩栩如生的氣質,也表達著對翼龍-3如蒼鷹巡游天空之上,成功完成各類飛行任務的美好期盼。
運-20,代號“鯤鵬”,又因其寬大的體型被軍迷朋友們戲稱為“胖妞”,是中國研究制造的新一代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的設計采用常規布局,懸臂式上單翼、前緣后掠、無翼梢小翼,擁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作為大型多用途運輸機,運-20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
運-20自2016年列裝空軍部隊后,執行了多項非凡任務:迎接烈士遺骸,承載祖國人民對烈士的崇高敬意;運輸人道物資,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大國擔當;空運抗疫戰士,為彼時水深火熱的武漢帶去光明與希望。運-20建模組成員抓住其執行任務時的飛行姿態,展現其翱翔蒼穹的英姿,相信未來“鯤鵬”必將繼續奮勇高飛,將大國之姿于萬里長空徐徐展開。
Part2航天
玉兔號作為中國首輛月球車,具備著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強輻射、溫度極端且變化迅速等極端環境的能力,并配備有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測月雷達、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科學探測儀器。
“玉兔”之名,來源于中華民族傳統神話,寄托著國人對月球這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地外天體的無盡浪漫遐想。玉兔號建模組成員結合相關資料,充分發揮想象,以SOILDWORKS為筆觸,勾勒出玉兔號在月球工作時輕盈、敏捷、奔走四方的形象,與傳說中善良、純潔、靈活的玉兔既形似又神似。玉兔號,是我國倡導世界各國一道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重要象征。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作為中國自行研制的航天運載工具,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初代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運入太空。長征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并具備無人深空探測能力。截至目前,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高達96.7%。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建模組選取該系列中最廣為人知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為建模對象,捕捉火箭在離地探空過程中的勃勃英姿,繪制出一支直指遠空的巍峨“神箭”。這只“神箭”是我國航天工作者的智慧結晶,更是中華民族從地表走入星海的依憑。在未來的漫漫征途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增光添彩。
Part3航海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強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于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蛟龍入海七千米,探取宮珠載譽還”,過往的十余年間,蛟龍號完成了數項高難度、高挑戰性的科考任務,蛟龍號建模組成員便是繪制出了某次科考任務后,蛟龍號返回母港暫且休整的艦船形象,表達了成員們對這有著卓著功勛的航海器的崇高敬意。如今蛟龍號雖已然不再是最先進的深潛器,但蛟龍永遠屬于大海,它將在生態研究,探索鯨落乃至深海考古的多樣領域中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
公誠勇毅,三實一新;致敬技術,追求卓越。在建模過程中,成員們查詢資料,深入鉆研,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共完成建模內容共7組,均為立足三航領域,厚植家國情懷,發揚技術優勢,宣揚工匠精神的建模佳作,展現了協會成員對祖國尖端國防科技領域的深厚了解與誠摯熱愛。而這正與我校”扎根西部、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追求一流、獻身國防”的“工大精神”不謀而合,都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里不斷進取,力爭卓越。可以說,正是“工大精神”的指引使得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最終圓滿成功。
西北工業大學,這座三航院校、總師搖籃在當今“三航”技術的日新月異,發展迅速的進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貢獻了無數的才智與力量。學生三維設計協會作為西北工業大學的五星社團之一,希望通過對“三航”成就的建模重塑,讓青年學生了解三航成就,培養興趣愛好,并在這個過程中感悟“三航精神”與“工大精神”的魅力,從而引導更多青年學子投身三航領域,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與尖端科技貢獻出屬于自己的青春力量,愿以三維敬三航,愿燃青春筑未來!
文案:西北工業大學學生三維設計協會
圖片來源:西北工業大學學生三維設計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