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汪啟雄與張清俊:從軍旅到社會貢獻的不凡歷程 ——“追溯紅色記憶,共赴紅色征程”尋訪團
老兵汪啟雄與張清俊:從軍旅到社會貢獻的不凡歷程
——“追溯紅色記憶,共赴紅色征程”尋訪團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曾身著戎裝,用青春和熱血捍衛著國家的安寧。即便退伍也仍繼續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汪啟雄和張清俊,兩位普通的退伍軍人,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軍人的本色不僅體現在在戰場上,更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軍旅生涯磨意志,退伍生活傳精神
汪啟雄,一個1955年出生的四川人,于1977年元月入伍成為了西藏阿里地區的一名武警。在軍改的浪潮中,他見證了中國軍隊的變革。歷經長達七年半的軍旅生涯,留給他的不僅是榮譽,更是一段難忘的記憶。在西藏阿里的艱苦環境中,汪啟雄與藏族同胞共同生活,體驗了藏族的飲食文化,學會了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技能。他回憶說:“在鄉下,我們吃的是生肉。冬天大雪封山,只能靠騎馬下鄉,住著帳篷,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恰恰正是這些經歷,鍛煉了他的意志,也讓他更加懂得珍惜與感恩。
退伍后,汪啟雄回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事勞改工作,帶領著團隊修建監獄,管理學生隊,擔任副指導員、連長等職務。他的工作涉及黨務、老干部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他并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繼續發揮余熱,選擇成為了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的講解員,用自己的聲音講述歷史,傳承精神。
艱難困苦擊不倒,積極負責展擔當
張清俊的軍旅生涯同樣充滿挑戰。1970年參軍的他,在部隊度過了五年三個月的軍旅生活。他所在的部隊初期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物資匱乏,飲食簡單,甚至不得不食用有毒食物。但張清俊并沒有被困難擊倒,而是在部隊的后期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工作,負責食品安全培訓,展現軍人的責任感和擔當。
在牧區的工作和生活中,張清俊盡管面對著單調的飲食和艱苦的環境,但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無論是打獵改善伙食,還是腌制保存食物以備冬季之用,他都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軍人精神彰本色,高標律己向棟梁
兩位老兵的故事,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成長歷程,更是中國軍人精神的生動體現。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無論在軍營還是社會,軍人的本色不會改變,那份堅韌、奉獻和責任感將永遠伴隨著他們。
汪啟雄和張清俊的故事,是對年輕一代的最好教育。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軍人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正如汪啟雄所說:“大學生是國之驕子,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希望我們大學生要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除此之外,張清俊也寄語年輕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這樣才能回報社會,不負父母期望。”
他們不凡的歷程彰顯著不僅存在于戰場也存在于生活小細節中的軍人本色。他們的故事不但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激勵,更讓我們明白了:無論在什么崗位,都應該保持軍人的堅韌和奉獻精神,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兩位退伍軍人,汪啟雄和張清俊,他們的故事,是千千萬萬中國軍人的縮影。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軍人精神。讓我們向他們致敬,向所有為中國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的軍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