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工程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帶隊、多學院的師生聯合組成的“良伴豫芽·行朝露”支教團隊,前往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第三小學,為那里的孩子們帶去為期半月的暑期公益支教課。
開掘新知,科技筑夢
秉持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理念,專注于通過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團隊憑借專業的學科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坡頭三小的同學們帶來各類有趣的科學教具課。將科學融于生活,寓教于樂,寓學于趣。
圖 1 小朋友們在展示自己做好的教具
在坡頭第三小學的課堂中,永遠充滿著孩子們的笑聲。“電線迷宮”、“靜電飛雪”、“手搖泡泡機”、“水陸兩棲車”……面對新奇的科學教具,孩子們展現出了無限的熱情與好奇心。
令隊員們欣喜的是,孩子們每天都會驕傲的捧著自己的實踐成果,迫不及待地回家展現給父母,并向他們解釋其中的科學原理,在一次次豐富有趣的科學教具課程中,孩子們掌握知識,發揮想象力,迸發出絢爛的思維火花。
學史崇德,紅色育英
齊唱紅色旋律,是追憶,是緬懷,更是精神的延續。為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團隊精心設計課程,開展了多元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引導孩子們堅定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課堂上,講師慷慨激昂地向孩子們講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體會先輩們的革命精神與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圖 2講師在向小朋友們講述五四故事
學習國旗知識,厚植愛國情懷,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隊利用科學教具,在教室中模擬了一場小小升旗儀式。
圖 3為小朋友們高舉做好的科學教具
看著他們天真爛漫的笑臉,和手中冉冉升起的紅旗,似乎感受到了有一顆紅色種子在他們的幼小心底悄然萌芽。課程中,有很多孩子都興奮地講述自己的夢想:當一名軍人,保家衛國,將自己清澈的愛,奉獻給祖國。
童道自然,綠意潤心
在這顆蔚藍星球上,大至廣袤無垠的草原,小至每一片樹葉,都有其獨特的美。
在《消失的草地》劇本情景體驗課中,小朋友們化身成“D自然保護區”的小偵探,通過數輪搜證,尋出導致草場退化的真兇,了解到了生物鏈的相關知識。
圖 4為小朋友們積極參與課堂,搜證線索
有人棄新枝如濁秧,但坡頭三小的孩子們發揮其奇幻有趣的想象力,使校園內的自然落葉重煥生機,成就了一幅幅生動的樹葉剪拼畫。孩子們手握七彩的畫筆,繪涂自己理想中的地球。筆尖飛舞,靈感奔涌,一幅幅充滿童趣的涂鴉,映射出他們夢幻多彩的理想世界。
圖 5為小朋友們與義教老師們分享自己的樹葉剪拼畫
山川永流,結韻漾心
以傳統之韻,護文化之根。非遺繩結、甲骨文字、皮影戲法……我國的傳統文化自遠古而來,見證了歷史的風云變換,是我們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講師從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開始,向小朋友們展現出“中國結”特有的歷史韻味。編織出的七彩繩結在他們手中晃動,似是一個又一個美好愿景。
李白筆下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此刻穿越歷史,行至眼前。在講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們化身黃河里的一泓河水,以黃河視角領略祖國山河變幻,穿越千年歷史,聆聽黃河母親的低語。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只哺育自己的花朵。課下,生于黃河邊的孩子們激動地與老師分享自己觀賞小浪底排沙時的激動心情,黃河仿佛一條紐帶,將來自不同地域的講師與孩子們緊密連結在一起。
師者,如澤如炬,雖微致遠。在長達半月的暑期公益支教中,“良伴豫芽·行朝露”團隊秉持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理念,以公益為帆,科教為槳,啟發孩子們的科技夢想,滋潤其幼小的求知之心。團隊成員們都期盼著下一個暑假的來臨,在一堂堂公益課程中攜手共進,再次為鄉村教育點亮前路。
作者:吳錁雅 王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