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成了社會的重要問題之一。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畢業生紛紛選擇考研、考公,讓每年的考研考公人數再創新高。許多院校呼吁畢業生積極就業,不要只盯著升學考公。但是考研考公面臨的壓力并不比就業小,從15年的164.9萬人到2024年的438萬人,近十年來考研人數增加了約300萬人。讓考研難度更上一層樓,形成了“卷中卷”的競爭機制。但其中的關鍵原因并不是大學生想逃避現實,而是如今的就業環境難,許多崗位已經達到了飽和。
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都在增加,但就業崗位并沒有隨著增加。以考公考編來說,考試人數大幅上漲,但工作崗位卻是非常少的。從考研的角度上看,人數急劇增加,但是很多學校在縮招,也并沒有給畢業生提供一個好的升學環境,加之專業課“壓分”、考題難等問題更讓大學生不知如何是好。但即使考研考公難,對于大學生來說直接就業似乎是更難的選擇。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很多崗位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比如需要人力勞動的單位,高科技的機械就能運作。智能語音助手也在逐漸取代人工翻譯,更有甚的Chatgpt能夠模仿人類思維,幫助人們解決很多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似乎成為人們找工作的新途徑。電商、自媒體的盈利比普通工作要高很多倍,導致很多大學生都想吃上互聯網的這口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浮躁心理,而社會就業環境的動蕩給也大學生帶來了心理上的極大不安。
但大學生就業難并不只是大環境所導致,也跟大學課程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大學開設的課程并沒有涉及到大學生就業問題,即使開設相關課程也沒有從實際落實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當學生面臨畢業時,因為沒有相關經驗和技能,導致他們不敢出社會去找工作,只能通過考公考研來解決問題。其次由于如今的學歷貶值,很多單位需要更高學歷的畢業生,也讓畢業生對找工作望而卻步。
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來說,似乎對這一現象更有發言權。在前進的過程似乎有一把無形的手在推著我們走,我們并不是不想找工作,而是對未來的惶恐與不安讓我們懷疑我們是否有能力找到好工作,又應該從什么途徑去找工作。大學生時常調侃不如大學直接開設考公考研專業課程,從進校就開始準備考研,但這只是我們面對如今環境的無奈之舉罷了。希望如今的就業環境能夠有所改變,給畢業生更多的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