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學研深度融合,蘇大師生深度了解南通通州區拆遷政策
近日,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副教授婁愛華帶隊到南通通州區參加土地征收補償、拆遷安置風險預防機制座談會,通州區委辦、通州區住房建設服務中心征遷管理科、通州區不動產登記交易中心的主管負責同志,江蘇清心律師事務所律師等參加座談。座談會圍繞集體土地征收的程序、補償范圍及標準、如何發放、農村小產權房辦證等存在問題等方面深入交流。
南通通州區區委辦表示,當地在成功合并眾多鄉鎮后,正致力于統一全區的拆遷補償政策,實現拆遷安置標準的協調一致。根據通州區住房建設服務中心征遷管理科科長的數據,該區每年的拆遷量高達200萬平方米,涉及約1000戶民居。目前,該區拆遷補償主要采取“低進低出”的模式,即通過第三方評估公司對待拆房屋的價值進行評估,繼而將補償限定在一定范圍內,確保居民能在特定小區內獲得安置,維護拆遷戶權益。而與其他縣市相比,通州區政府強調定價原則,以強化政府對住房市場的引導作用。
面對歷史遺留問題和不同鄉鎮之間的政策不一致現象,通州區采取了積極措施。今年區政府與周邊各鄉鎮探討,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政策進行了完善。關于農村小產權房可能的辦證與交易風險,區政府也正在致力于打通辦證難的壁壘,協調各個部門,讓人民有切實的獲得感。
政府下一步的轉型策略,可能會包括貨幣安置或者純商品房的安置,面對土地指標緊張和市場供求變化,通州區委辦副主任強調,政策的調整是多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未來,政府可能會導向市場化評估,傾向于采用貨幣安置,從而動態調節拆遷戶的實際需求和市場供給。
此外,江蘇清心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也指出,盡管在法律上宅基地交易存在難題,但實際生活中這種交易依然活躍,這預示著政策的進一步發展。
此次調研指出的未來政策方向,將為通州在處理拆遷與安置工作中遇到的新挑戰提供指導思路,并注入政策的連貫性和靈活性,意圖在保障老百姓財產權利的同時,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
2024年3月25日,蘇州
通訊員:李貞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