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祁東縣非遺漁鼓音樂及魚燈傳承、保護與發展的調研
一、調研背景
(一)國家政策引導鄉村振興勇參與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等政策性、綱領性文件,《意見》明確了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等8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提出鼓勵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結合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為鄉村建設提供創意設計支持,深入鄉村參與相關領域對接幫扶工作。
(二)品析多彩“漁文化”助推非遺萬古長
祁東縣位于湘江之畔,擁有豐富的漁資源,衍生出了祁東縣獨有的非遺文化,如“漁鼓音樂”、“魚燈”(包括魚燈舞蹈、以及魚燈制作技藝一類)、“三官骨牌燈”等。本次調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當地非遺文化的內涵、傳承現狀,致力于傳播優秀非遺文化;結合文創周邊,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調研過程
(一)實踐內容
1.挖掘民間瑰寶探尋文化之根
漁鼓、魚燈、祁劇、三官骨牌燈、花燈……湖南首個“中國曲藝之鄉”衡陽市祁東縣,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團隊共計走訪非遺傳承人13位,開展傳承基地研學6次,致力于傳承與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2.文藝惠民服務助力薪火相傳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團隊攜手祁東團縣委、祁東祁劇演藝有限責任公司開展“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文藝惠民“演出活動。隊員們帶來的配樂詩朗誦、紅歌小組唱、動感舞蹈等節目,表達了青年勤奮斗、青春獻祖國的意志。實踐期間,團隊還開展多場“非遺文化進課堂”美育公共課。課堂集聽、說、舞、唱于一體,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標,強化體驗感、視聽感,以此加深受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非遺文化融入可見、可親、可參與的現實生活。
3.紅色研學實踐賦能鄉村振興
團隊通過考察走訪當地政府、企業、菜農,了解本地特色黃花菜產業發展規模、觀摩傳承古法制作工藝流程;走進田間地頭,在勞動體驗中踐行“包容含蓄、頑強拼搏、與人為善”的黃花菜精神;參觀太和堂鎮中國紅軍著名將領、革命烈士王如癡故居,追尋偉人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結合專業所學,就鄉村振興中如何挖掘和開發當地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與當地政府交換意見。此前,實踐團隊已出品富有非遺漁鼓和魚燈元素的周邊文創產品。
(二)實踐意義
1.聆聽非遺魅力助力傳播推廣
實踐團成員對祁東縣非遺文化“漁鼓音樂”、“魚燈舞耍”進行深入調研。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了解當地居民對漁鼓和魚燈的了解程度及學習意愿;對非遺傳承人進行深度訪談,了解現階段非遺文化的傳承現狀,并加強當地非遺文化宣傳,擴大非遺文化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尤其是當代青年人能關注非遺文化,欣賞非遺文化,這也將有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非遺元素巧推廣文創周邊利增收
實踐團成員就祁東縣非遺“魚燈”進行前期調研,并以“魚燈”為原型,結合現代主流元素,設計個性logo以及手機殼、帆布包、扇子等系列原創周邊產品。將有機會助推當地文旅融合,以售賣文創周邊的形式,在宣傳當地的非遺“魚燈”形象的同時,又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3.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長
作為大學生,要有勇于“自討苦吃”的精神,在生活的熱火中去鍛煉自己。本次實踐調研活動,我們每天迎著朝陽出發披著星月結束一天的行程,盡量克服每日時間緊行程任務重的挑戰;從村鎮街頭輾轉到田間地頭,快速適應新環境的變化,與當地群眾同吃同活動,融入到鄉村基層的日常生活中去。團隊的磨合也同樣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培養我們相互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調研情況
本次調研走訪祁東縣地區8個村鎮,走訪非遺傳承人共計13位,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主要針對“祁東漁鼓”、魚燈舞耍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實施調研。經統計,本次調研共發放750份問卷,其中650份線上填寫,100份口頭詢問,有效回收問卷656份,回收率為87.5%,本次調查人群廣泛,無論是年齡還是性別上都具有代表性,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反饋得:
(一)現狀問題
1.生存土壤消逝,受眾面變窄
衡陽漁鼓、魚燈是扎根于衡陽祁東至少數百年的藝術,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其生存、繁榮的必要條件。在早年間,人們的娛樂方式單一,聽漁鼓戲、看魚燈雜耍成為主要的放松休閑方式,當地村民們回憶道:“農作閑暇時去村口聽一場漁鼓戲是最開心的事”。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娛樂設施開始進入該地區,根植于農耕文明的民俗文化受到極大的沖擊,其生存的土壤正在遭受著空前的挑戰。如今愿意欣賞“漁鼓音樂”、“魚燈舞耍”的人越來越少。據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當地人對于漁鼓、魚燈的印象僅停留在聽說過的層面,鮮少有實地去欣賞的。當地人亦是如此,外地人更難去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漁鼓、魚燈表演。
2.非遺傳承青黃不接,后繼乏人
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村正經歷著蝶變。打工熱潮掀起,年輕人逐漸走出大山,農村空心化、空巢化、老年化越來越嚴重。據調查發現,目前掌握“漁鼓演唱”、“魚燈舞耍”藝術形式的藝人多是年齡普遍在50歲以上的老藝人,存在老齡化問題,而現代的年輕人對這一曲藝并不感興趣。除此之外,漁鼓、魚燈演員的收入微薄,社會地位也不是很高,以至于從事漁鼓表演的演員逐步減少。然而學習“漁鼓演唱”、“魚燈舞耍”技能普遍需要3-5年,而真正傳承這一項技藝,則需要至少10年甚至終身的時間。針對這些現狀,許多青年人剛開始學習了一段時間的“漁鼓演唱”、“魚燈舞耍”,最后卻難以堅持,半途而廢。
3.宣傳推廣不足,社會認知低
互聯網視域下,非遺漁鼓、魚燈傳播手段模式化、固定化,缺乏創新形態,造成受眾固定化、傳播效率低的困境。目前,非遺“漁鼓”、“魚燈舞耍”傳承的宣傳手段為線下傳播為主,線上傳播為輔。線下傳播導致了受眾面窄、傳播有限等問題,線上傳播缺乏創新的引流推廣方案同樣效果不佳。與此同時,“漁鼓演唱”、“魚燈舞耍”作為衡陽市祁東縣獨特的民俗文化,在現代,多數出現的場合為用于商用的紅白喜事,偏離了其本身的文化內涵,并且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宣傳標語、主題和目標,使大眾對漁鼓、魚燈的認知處在一個淺顯的層次,難以充分認識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和魅力。
4.品牌化低,經濟效益不高
衡陽市祁東縣“漁鼓演唱”、“魚燈舞耍”以表演的形式,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為主要目的,本無直接的經濟效益。由于受眾面小、吸引力與影響力較弱,傳播力度不強,與外地同類表演相比無明顯特色,品牌化仍處在待開發階段,造成整體產業化品牌化程度較低,制約了其發展。
為了維持生計,“漁鼓演唱”多在紅白喜事場合進行商業化演出,這極易給大眾留下“祁東漁鼓”形式單調、內涵不夠豐富等印象。同時,“漁鼓演唱”商演所得費用,這也是大部分漁鼓演員主要的經濟來源,其產生分經濟效益輻射對象僅只有個別演員,難以發揮非遺的對當地整體經濟起到促進作用的潛力。
(二)對策建議
1.加強政策支持,提升大眾傳承保護意識
當地政府可以通過項目化推進祁東“漁鼓”“魚燈”的發展:如建立擁有固定場所的祁東“漁鼓”、“魚燈”文化研究藝術中心;聘請專家為當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進行專業的頂層設計,并對理論文化研究進行整理與歸納;配套資金支持,協助申請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開設專享學術活動經費、文化藝術活動交流經費、開展“漁鼓音樂”、“魚燈舞耍”學術研討;定期召集當地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傳承人開展傳承系列活動。以此加大對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意識。
2.非遺文化進校園,完善“教-學-傳”體系
中小學及高校可以將“漁鼓”“魚燈舞耍”納入課堂教學、開展校園實踐兩方面實施。一方面開設相關賞析選修課、興趣社團等,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到學校近距離地為在校學生教授非遺技藝,科普非遺文化,擴大傳承人的數量基礎;同時,結合當下美育大環境,讓高校青年學子走進鄉村、走進社區,開展非遺美育公益社會實踐,將個人理論所學轉化為實踐所得,在學習非遺技藝的基礎上,開展非遺文化的傳承,逐漸形成并完善“教-學-傳”體系。
3.試行數字化保護,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掀起“互聯網+”的新高潮,新媒體的傳播形式為傳統非遺“漁鼓”、“魚燈”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可能。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錄制視頻、線下采風、音樂記錄的方式,收集、整理有關祁東“漁鼓音樂“、”魚燈舞耍“的一手資料,并進行專業化、規范化整合,建立線上資源庫,形成數字化保存與保護。另一方面,群眾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的留言回復功能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互動;以直播帶貨以及團購形式為非遺“魚燈”“漁鼓”工藝制作的產品提供銷路。利用非遺“漁鼓”“魚燈”文化IP資源共享的新思路,人們能夠更深刻地了解地方特色資源,有利于提高地域的知名度并加速文化傳播。
4.旅游演藝、文創產品開發,打造非遺文化新體驗
在探尋祁東特色產業黃花菜時,團隊結合專業所學,結合當地紅色文化景區、農業特色產業、當地具有豐富非遺文化資源的特點,與當地政府、企業領導班子交流想法,提出針對性意見——以“文旅融合”為切入點,建議打造“以一個產業帶動另一個產業”式的紅色旅游產業園示范基地,將勞動實踐、文化浸潤、旅游休閑融合,促進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并行發展,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環。
來訪者在農業園區可以體驗采摘樂趣、觀摩產業“一站式”運營;在紅色景區可以了解偉人事跡、感受熱血歷史;打造如“印象劉三姐”式的實景演出,合理運用包括當地非遺傳承人、祁劇演藝公司等現有資源,本團隊協助定期為其輸入音樂舞蹈志愿者,組建較為穩定的參演團隊,讓游客感受到生態園區中的非遺藝術。同時,可以結合祁東漁鼓、魚燈等非遺文化的外形特點,結合現代主流元素繪制原創“漁文化”圖形,設計出符合銷售路子的漁燈文創周邊產品,圍繞祁東非遺文化主線,讓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與扶貧,為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新型旅游鄉鎮貢獻力量。
四、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明、賡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鄉村振興離不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文化產業帶動其他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團隊通過一周的社會實踐,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調研當地非物質文化資源、紅色研學實踐等系列活動,深入思考祁東縣非遺漁鼓、魚燈舞耍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總而言之,“文化立世,文化興邦”,傳承創新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我們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