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力量是偉大的,它甚至能拯救人的生命。當然偉大的音樂只能由偉大的音樂家來創造,或許這話過于絕對了,但有一點,音樂是值得我們去付出的,也只有我們去付出了,才會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音樂,才會讓音樂家的生命永恒,讓音樂的天使留在我們的身邊。每個音樂人都希望有貝多芬那樣的成績,但音樂又是自私的,而是在于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貝多芬的創作過程也是令人驚訝的,他善于捕捉每個音樂細胞。我想音樂與貝多芬已經合為一體了。貝多芬是音樂,音樂亦是貝多芬。音樂的升華就是生命,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去撥弄那把無玄琴時,才發覺音樂就在我們身上。其實音樂無所不在。關鍵我們缺乏發現的眼光。就是因為音樂的靈性和神奇吧。所以不是沒個人都能成為音樂家。
我看過西區故事,了解了黑人音樂。我們這一代人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西方古典音樂的熏陶,或者曾經喜愛過已廣泛采用西方音樂體系的所謂中國民歌。我們接受那些起源于白人傳統的美國流行音樂來一般不成問題。但搖滾樂的基礎有一大半來自黑人音樂,其旋律特點,節奏方式,乃至音調高低等都與西方古典音樂有所不同。黑人樂手十分注重Showmanship。這個詞可以譯為職業道德。比如,早期的黑人民歌手即使再窮,上臺也要穿西裝,因為他覺得這是職業歌手起碼的裝束。后來的黑人搖滾樂手在表演時一個比一個瘋,演出服一個賽一個地夸張。這個詞還可以譯為表演技巧。表現在音樂上,就是對即興演奏的重視。
其實早期的西方古典音樂很重視即興演奏,據說莫扎特就是一個天才的即興演奏大師。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西方人把這個美好傳統給丟掉了。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唯一舞臺就是酒吧。在那種嘈雜的環境下,面對喝得醉醺醺的聽眾們,沒有什么比一大段出色的即興演奏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的了。美國搖滾樂吸收了黑人音樂這一特長,極為重視器樂獨奏,在主副歌之間總要來上一大段Solo,極為出彩。這在中國流行音樂中是少見的,這和中國樂手缺乏演出機會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人可以說是后來風靡美國的所謂“另類文化”的開山鼻祖。他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就是擴展了人們的視野,鼓勵人類第一次越過貧富、階級和膚色這些表面的差異,挑戰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許多基本價值觀念。
不管這種挑戰是否有意義,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美國的文化藝術(尤其是搖滾樂)的發展受了他們很大的影響。其中一個最顯著的后果就是:人們比過去更能容忍另類的思想和藝術了,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鼓勵個性發展,崇尚標新立意。沒有這種態度,沒法想象美國搖滾樂在這四十多年里會出現那么多獨特的歌手,那么多富有個性的作品,那么多不同的流派。
雖然我們聆聽好音樂的時間不多。但我真的感覺到了音樂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不敢想象沒有音樂世界是什么樣子。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將永遠伴我向前邁進。我想讓音樂支撐起所有的價值和尊嚴,因為音樂讓我多了一份睿智,讓世界多了幾縷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