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618的洗劫之后,大家的雙手不知道剁了幾只呢?不過之后還有月底的美國“雙十一”:黑色星期五在等著大家。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有幾樣東西即使是在雙十一期間的價格仍然高高在上,從白菜變成了金菜。沒錯說的就是目前的內存和硬盤,今天硬件課堂就來說說內存和硬盤這兩兄弟。
從白菜到金菜:全是上游廠商干的
話說內存這玩意兒,說貴不貴,但是說便宜也不便宜,尤其是現在這個點上,隨著曾經的機皇夭折之后,這內存的價格是扶搖直上。以前的白菜現在全都變成金菜了,100多,200多的內存現在通通298,398甚至458.可以說整整翻了一倍,讓很多想要現在裝機的用戶不得不降低自己內存的需求,原來可以買16GB現在只能買8GB,而原來購買8GB的用戶只能勒緊褲子購買4GB的,至于再往下,那就不夠用了。
當然內存這樣子過山車般的行情也不是沒有出現過,甚至在這十幾年內出現多次,這就要講到為什么內存的價格如此令人不放心了。
很簡單,內存相比較于其他的硬件,更容易受到上游廠商的影響。我們雖然購買的都是像海盜船、金士頓、威剛、芝奇這樣的品牌,但是實際上這些公司只是類似于一個組裝廠,內存使用的DRAM還是由幾家大公司比如說三星、海力士和美光所掌控。
沒錯,三星這個巨無霸企業又出現了,由于整個市場被這哥仨所壟斷,因此DRAM/NAND的增產和減產對于儲存行業來說自然是十分重視的,尤其是目前PC行業不景氣,仨哥們必然是減少DRAM的生產量,而DRAM不單單是給內存用,其兄弟硬盤、U盤甚至手機ROM也都是嗷嗷待哺,都瞅著DRAM目前為數不多的產量。
因此每次內存價格變動都和上頭的產量有關,比如說利潤下降了,內存跌倒白菜價了,8GB一根只要160元的年代也出現過,這時候上面就要弄點新聞出來,比如說著火了,水淹了什么的,總之盡一切可能減少產量,這樣內存的價格就扶搖直上,直到一個滿意的價位水平。
這種破事自然是屢見不鮮,三星等廠商也是屢試不爽,而這一次三星捅了這么大的一個簍子,移動端沒有虧損就不錯了,那么要去哪里提高利潤呢?
當然最簡單暴力也最有效率的是將自家的DRAM減產,然后漲價,畢竟對于下游廠商來說三星、美光、海力士都是一丘之貉,想要減產漲價你還一點法子都沒有,只能漲價。于是內存市場自從8月底開始就一路飄紅,一款8GB容量的中高端內存從250-260元直接飆升到380元,甚至有些品牌直接破400元,翻了一番。從內存坐上竄天猴的那天算起,是不是跟Note 7的竄天猴一樣呢?當然在Note 7之前的六月份,整體的內存市場已經出現了漲價的跡象,而Note 7事件更是推動內存價格瘋漲的一個重要因素。
說了這么多關于內存漲價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由于上游的壟斷,所以說現在大家想要購機的話,如果很急就只能咬咬牙堅持上大容量的內存,至于品牌,只要是根合格的內存都差不了多少。一般來說8GB的容量已經足夠游戲和日常使用了,如果想要16GB或者更高容量的發燒友,還是先購買一根8GB的內存先應急,等到明年內存價格下降了再去購買另外一根,當然這一切還是要看三星Galaxy S8/Edge的臉色。
硬盤:3TB最劃算,SSD是未來之光
作為飛速發展的PC行業之中的老黃牛,硬盤行業可以說是最發展緩慢的地方,卻是整個電腦最重要的地方。因為有無數珍貴的數據都保存在這個3.5寸的盒子之中。
和43年前的電腦一樣,機械硬盤還是遵循著“溫切斯特硬盤”的結構,而這個結構在如今仍然穩定地運行著。只是面對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傳統的機械硬盤由于其架構的缺陷,在寫入讀取尤其是4K讀取上遠遠不如處于中生代的SSD也就是固態硬盤。而整個機械硬盤行業也處于長久的低迷,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容價比的下降和大容量SSD價格的高企。
目前的機械硬盤,其主流容量在2TB,而性價比最高的是3TB的容量,如果選擇更高規格的硬盤,那么其價格也和目前的內存一樣急速上升。而對于游戲玩家來說,1TB的硬盤顯然是不夠使用,不然你看看目前最新的那些游戲的容量:《戰爭機器4》80GB;《戰地1》64GB;《使命召喚13》72GB;《使命召喚4》高清重置版45GB。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顯然在告訴你只有購買大容量硬盤才是未來的出路。
當然別看機械硬盤傻大黑粗挺老實的,但是漲價漲起來絲毫不遜色隔壁的內存,只是這兩兄弟漲價的理由倒是不同,一個火災,另外一個就是水災了。看看2011年的泰國洪水吧,一夜之間硬盤漲價55%,令無數小視頻愛好者叫苦不迭,紛紛表示未能提前備足貨,這種漲價的行為直到2年之后才完全結束。當然洪水自然是一個原因。根本原因還是西部數據和希捷倆兄弟霸占硬盤市場太久,市場早就被把持了。不過這已經是5年前的事情了。
所以對于目前的用戶來講,一塊3TB的硬盤顯然是最佳的選擇,充足的空間足夠消費者塞入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高清電影、游戲、重要資料等。所以IT之家推薦大家目前購買的時候以3TB容量的機械硬盤優先,而2TB其次。品牌方面以希捷和西部數據為首選對象,不過隨著這幾年的兼并,目前機械硬盤行業內混的比較好的也就這兩家了。當然由于硬盤其特殊的地位,因此除了將自己的重要資料保存到硬盤之外,還需要額外再選擇存儲設備進行保存。
相比較于老態龍鐘的機械硬盤,固態硬盤可謂是發展迅速,成為了目前行業和市場的寵兒,由于其全電子的結構,令其面對機械硬盤有著先天的優勢,比如說尋道時間、4K隨機讀取和保存條件。
當SSD剛出來的時候,許多人都認為其高昂的售價將會阻礙SSD的發展,但是隨著NAND的極速發展,SSD的成本不斷下降,到現在僅需花費500元就可以獲得一塊性能不錯的256GB的SSD。當然這里說的是在SSD里面,至于面對HDD,SSD幾十倍的4K隨機讀取/寫入差距可以直接將機械硬盤打入谷底。
SSD按照數據傳輸的通道分為PCI-E SSD和SATA兩個規格,按照硬盤形態分為M.2、2.5英寸和PCI硬盤;按照儲存協議分為ACHI和NVMe,按照閃存類型分為QLC、TLC、MLC和SLC。先講一下PCI-E和SATA,如果說SATA SSD硬盤速度是一匹脫韁的野馬,那么PCI-E SSD的速度就是飛馳的法拉利,目前最強大的消費級SSD:三星960Pro已經達到了3.2GB/S的讀取速度和2GB/S的寫入速度,而SATA SSD由于SATA III的限制,其傳輸數據最高只能達到550MB/S,因此高端硬盤必然是使用PCI-E通道進行傳輸。
而MLC和TLC已經是老生常談的事情了,目前市場上的SSD以MLC和TLC閃存類型為主,早期的TLC產品因為過低的P/E(完全擦寫次數)而被人詬病,不過現在由于TLC閃存供應的大頭三星(你看看又談到了三星)技術的提升,目前的TLC的P/E總體上處于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但是和MLC相比又差了不少。
不過整個行業受制于成本的考慮,有越來越多的廠商甚至包括Intel這濃眉大眼都向三星低頭,大量推出TLC閃存的SSD。不過雖然TLC的P/E比較坑,但是隨著硬盤容量的增大,估計等到你的電腦和整機淘汰了那塊SSD都廢不了。
受到NAND產能或者人為的影響,SSD在這半年內價格也是迅速提升,如果說內存的價格是竄天猴的話,那么SSD就是二踢腳。
從目前的市場和整機需求來看,SSD的最低標準為128GB,主流的為256GB。因此花費550元的價格購買一塊256GB的SSD還是比較劃算的,當然如果覺得目前的售價高昂,那就再忍忍,或者就狠下心剁手。品牌方面還是以三星、饑餓鯊、浦科特與閃迪為主,至于Intel,則是以穩定而著稱,而金士頓,由于低端產品實在是太坑,型號又復雜,因此不推薦小白購買。
至于高端的PCI-E SSD如何選擇,小編告訴大家一個購買的訣竅,那就是除了Intel之外,越貴的SSD性能越高,不過相信購買PCI-E SSD的用戶基本就是不差錢的主,目前性價比最為突出的還是三星的SM951、SM961、950Pro,這幾款產品也是使用了MLC的閃存,P/E方面還是令人放心的。
總結
內存和機械硬盤市場總體而言這兩年沒啥進步,大家隨意選個自己喜歡的品牌購買就行了。至于SSD,基本就是遵循著半年一次大降價的步伐進行著。目前主流的裝機基本都是256GB SSD+8GB內存+2TB硬盤為主,不過這并不包括哪些進行視頻剪輯,高性能計算的專業級用戶,對于這些用戶來說,16GB內存才是起步,32GB甚至64GB內存才夠溫飽。如果用戶需求沒有一個革命性的突破的話,估計這套配置能夠用上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