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東進還是西進搖擺不定
2013年12月18日,《世界經理人》“2013中國十大管理實踐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美國商務部主管國際貿易事務前副部長弗朗西斯科·桑切斯(Francisco J.Sanchez)先生、三葉集團(SoZo Group)行政總裁鄭禮明先生等學政商三界的重量級嘉賓,聚焦“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為現場的300位出口企業高管和通過視頻參會的800家企業的代表,深入淺出地闡析了中國制造業海外投資之道。
投資美國
2013年1-11月,中國非金融類直接對外投資同比增長28.3%,而對美國投資的增長竟然高達232.2%,美國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趨之若鶩的目的地。然而,正如永隆銀行董事長馬蔚華所說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失敗率比較高,許多企業赴美投資不是碰壁受挫,就是折戟沉沙。對此,桑切斯表示,萬事開頭難,回想32年前,當美國企業開始對中國進行投資時,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美國企業對中國內地知之甚少,因此挫折失敗也屢見不鮮,隨著時間的推移,憑著學費買來的教訓和實踐得來的經驗,美國公司才逐漸適應了中國市場。
三葉集團行政總裁鄭禮明先生(左)、美國商務部主管國際貿易事務前副部長弗朗西斯科·桑切斯先生(中)與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合伙人楊琳女士(右)
桑切斯認為,如今中國企業正在經歷上述美國公司同樣的過程,為了成功駕馭這個過程,要做好兩件事。首先,要敞開心胸,用全新的眼光去發現、去探索,不僅要觀察美國,更要審視自身。企業的經營環境從熟悉變為陌生,企業家的經營知識從已知變為未知,這就要求企業家去挑戰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去質疑原有的經營假設。正是因為人們總是喜歡重復自己擅長的事情、傾向于復制原先的成功模式,挑戰自我就變得更痛苦、更困難。不要指望在中國運用自如的方式在美國也同樣行之有效,大到與政府打交道的方式,小到管理員工的方式,都要從頭學起。
桑切斯提醒中國企業家,要做到“入鄉隨俗,入國問禁”,關鍵就是找對人、用對人,特別是顧問團隊。一定要找熟悉當地情況和行業知識的、具有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的從業機構和人士,包括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公關公司等。“中國企業應該注意避免任人唯親的傾向,找律師這種極為專業和重要的合作伙伴,一定不能親戚找親戚、熟人托熟人,否則找來的人可能不具備代|理特定項目的資質”,鄭禮明補充說。
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合伙人楊琳女士則以豐富的從業經驗與參會企業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中國企業喜歡“跟風”、“隨大流”,在海外投資上也不例外。企業家一定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是不是一定要到美國投資?赴美投資到底是為了什么?不少企業家去美國投資是為了綠卡,這是不能與企業經營發展混為一談的。還有的企業家一拍腦袋就作決定了,而隨后的一系列決策都缺乏慎重考慮,比如,對盡職調查不夠重視或者草草收場,這都蘊含著巨大風險。而只有真正專業規范的企業才會收獲成功,楊琳曾經親自與萬達收購美國AMC院線的負責人做過交流,正因為萬達尊重國際化的商業規則,前期準備周密充分,中期操作規范專業,后期整合深得人心,保留了原有的管理團隊,所以在收購完成后幾個月就實現了盈利。
從評估選址到落地生根
三葉集團行政總裁鄭禮明先生近年來一直活躍在中美經貿合作領域,奔波于兩國之間,致力于推動兩國貿易和投資的發展,特別是帶領三葉集團提供專業和科學的咨詢服務,幫助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安家落戶”。在他看來,開放心態是基礎,找對顧問是前提,但是距離最終成功在美國落地,中國企業還有許多困難要克服。
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對投資建廠的區位選擇。鄭禮明認為,許多中國企業無法科學地比較不同地區的建廠條件。為了促進就業、拉動經濟,美國各州政府在“后危機時代”爭相加大招商力度,紛紛出|臺各種優惠措施,招攬外國企業入駐。但是,各州情況大相徑庭,優惠措施五花八門,所以外來者一時間眼花繚亂,無從選擇。
“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在收到美國地方上發出的建廠成本和優惠條件之后,直接把這些指標拿來橫向比較。殊不知,實際操作中,往往還有回旋的空間,而且各個州的回旋空間大小不同,這些東西都不是紙面上能反映出來的。以稅收為例,有的州可能紙面上給出的稅收不是最低,但經過談判,它們可以給予稅收返還,比如在企業繳稅一年之后,給予返還,或者選擇性征稅,對部分業務予以免稅。”鄭禮明介紹說。
在幫助全球最大的精密銅管制造商—金龍銅管集團在美選址時,三葉集團根據客戶的需求,向符合初選條件的五個州中的62個城市發出了項目邀請書,隨后相繼收到了大多數美國城市爭取項目的標書。接下來,三葉集團就遵循科學的方法和系統的步驟,從土地和物業成本等直接投入,到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網絡、融資便利、貸款利率等支持條件,再到現金補貼、勞動力培訓補貼、稅收減免和遞延等優惠政策,對投資環境進行全方位的評估。
經過仔細的挑選,阿肯色州和阿拉巴馬州最終入圍。而鄭禮明還想爭取更多的優惠,于是他發起并成功推動阿拉巴馬州通過一項法案,在一定條件下,給予金龍集團在美投資建廠期間優厚的補償。鄭禮明同時強調,赴美投資爭取最大限度的優惠無可厚非,但中國企業要想站穩腳跟,還必須依法納稅,關愛員工,保護環境,倡行公益,回饋社區,學著做好美國社會的企業公民。
美國社會對企業的透明度要求較高。赴美中國企業應該與員工、供應商、顧客、公眾、政府等各個利益相關群體進行積極的交流。中國企業家,不但要走出大門,走進社區,與各界人士廣交朋友;還應該主動敞開大門,展示自己的企業成果和對社區的貢獻,打消當地居民對中國企業的疑慮和成見,針對他們的訴求進行持續和充分的溝通。
赴美投資要遵循科學的方法和系統的步驟,評估投資環境,搜尋與項目最佳匹配的區位,在享受優惠政策、獲取政府支持、贏得社區民意的同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東進,還是西進?
與桑切斯和鄭禮明提倡東進美國不同,林毅夫教授主張西進非洲。他認為,勞動力成本高企使中國制造原先的比較優勢逐漸消失,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應該遵循歷史的經驗,向勞動生產率相近、但工資低很多的海外轉移。非洲是能承接中國1.5億制造業崗位轉移過去后工資二十年內不發生快速上漲的唯一地方,是中國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產業轉移的最好一站和最后一站。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左)與環球資源企業事務總裁兼《世界經理人》出版人裴克為先生(右)向參會企業家親切致意
在全球經濟艱難復蘇、中國經濟著力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面對成本高企、需求升級、出口受阻的挑戰,何去何從?在全世界最發達和最不發達的兩大區域—美國和非洲,優勢各異,機會并存,風險同在,應該如何選擇?
在此不妨先用投資目的地資源要素價格的比較優勢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林毅夫指出,非洲的工資水平大致相當于中國的1/10,所以對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有很高的吸引力。雖然美國的生產率超過中國,但其相關產業的勞動力成本約為中國的5-6倍,這是不是意味著在美國建廠難有作為呢?也不盡然,參加論壇的許多企業家與鄭禮明的觀點一樣,正在尋找用自動化生產方式化解這個難題的辦法。
能源開支也是制造類企業不可忽視的成本,如果它在成本結構中居于前列,正如桑切斯所說,由于頁巖氣的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因素,作為廉價能源提供地的美國是值得考慮投資的。鄭禮明舉例說,三葉有一家生產陶瓷纖維的客戶,在內地夏季用電高峰的時段飽受拉閘限電之苦,而且需要48小時才能恢復生產,在美國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靠近目標市場才是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考量。許多企業當前已經在美國市場擁有可觀的業務量,有的因為遭遇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壁壘,有的因為供應鏈效率不佳,市場響應不力,開始考慮赴美建廠。鄭禮明表示,企業跟著市場走固然不錯,但企業家要有更長遠的眼光,現在所做的投資不應該僅僅關注現在的市場,更要瞄準五年后、十年后的市場,如果美國是你公司未來的市場,就該到美國投資。
有參加論壇的企業家提出,制造業轉移是否會在中美兩國之間不斷循環?桑切斯中肯地指出,一個發達的、文明的社會往往是橢圓型或橄欖型的,中產階級就是這個社會的主體;現在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瞄準的是成熟的美國市場,服務的是美國的2億中產階級;而十到二十年之后中國中產階級的人口將是美國的兩倍,對中國企業而言,現實的選擇是在中國和美國都需要投資。沿著桑切斯的邏輯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隨著人口紅利期的到來和大量具有一定|購買力人群的形成,非洲作為另一個擁有10億消費者的市場,同樣不容忽視。
- 登山與管理看似不相關 卻在不斷重合
- 這是慕士塔格峰,被稱為“冰山之父”。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峰上住著一位冰山公主。但是這些美好的比喻和傳說并不能給
- 01-18 關注:167
- 汪中求:從時間管理到精細化管理
- 汪中求老師一直是“空中飛人”,剛從德國回來就在廣西上了兩天課,5月13日傍晚才回到珠海的家中,14日早上8點半就出門,驅車
- 01-18 關注:207
- 郭鄭慧分享新生代員工管理要點
- 在環球資源旗下領先管理媒體《世界經理人》舉辦的“智·勝未來出口系列論壇”上,福州祥星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鄭
- 01-18 關注:200
- 中式管理的情義樣本:以和為貴
- 從保定徐水縣境內107國道西側,沿著大午集團自己修建的一條水泥路走4公里,就到了大午城。這里曾經是一塊沒人要的荒地,如今依然偏遠得
- 01-18 關注:168
- 供應商管理的亮點:可提升到戰略高度
- 第三項原則包括了今年十大管理實踐的第6、8項:
·6.社會責任管理
·8.管理供應商
企業領導者都認識到,要
- 01-18 關注:877
- 零售和分銷業在互聯網時代遭遇變革
- 從集貿市場的貨攤到超級市場連鎖店,零售業經歷了一系列變革,這些變革導致了今天的規模經濟,它們得到前所未有的分銷能力的支持。
- 01-18 關注: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