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近日完成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日韓三邊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近年來蓬勃開展的“10+3”、“10+1”合作,為構筑中日韓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對于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日本的態度是“積極而又擔心”。日本為了擺脫其區域集團化中的被動局面,積極尋求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合作,但是又擔心自身的農業問題。其原因是日本農業人口雖只有300多萬,卻是執政的自民黨重要的票源地。對此,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產品不會沖擊日韓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農產品不具有競爭力。對日韓的農產品出口,只占對日韓出口總額的10%左右,其中有相當部分還是在日本等外國企業提供種子、栽培技術等的積極合作下實現的。
有人擔心隨著建立自由貿易區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減讓甚至消除,日韓的工業制成品會沖擊中國市場。報告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有三:首先,中國實際關稅水平并不高于日韓很多。其次,降低關稅與進口增加并沒有必然聯系。第三,隨著中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外資制造業的大量進入,工業產品質量提高,完全可以同外國產品競爭。
這份名為《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研究》的報告指出,近幾年中日、中韓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日韓的經貿關系正在逐步加強。2002年,日本已連續第10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連續8年成為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對象國。2002年中韓雙方貿易額達440億多美元,比兩國建交時增長了8倍多。中日、中韓之間的相互投資正在不斷升溫。中國與日韓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尚未充分發揮,在三國間探求一種合理的、機制性的經濟合作關系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報告預測,中日韓三國今后的貿易額還將取得很大增長。到2005年,中日貿易額將達1,300億美元;中韓貿易額將達555億美元;日韓貿易額有望超過1,000億美元。中日韓三國建成的自由貿易區,將是一個擁有近15億消費者、7萬多億美元的生產總值、近3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經濟。隨著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的實現,將會給三國帶來更大的利益,同時也將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繁榮與穩定作出較大的貢獻。
2002年11月,中國提出了中日韓三國適時進行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性研究的建議,得到日韓兩國的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