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對待才能有效管理海外大供應商
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成為進口大國。海外供應鏈成為國家、公司進一步發展的生命線,對海外供應鏈的管理也提升到戰略層面。
海外大供應商有何不同?
簡單地說,很多海外供應商有一定的壟斷或寡頭性質。例如原油、礦石的供應,大都集中在幾個特定的國家、由一些特定的公司控制;高精尖設備,全世界往往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能生產;就連把東西從甲地搬到乙地的快運公司,真正成規模的、具備全球優勢的,也不過聯邦快運、UPS、DHL等幾家。如果國內公司是在給海外客戶代工,客戶指定的供應商也有相對的壟斷性,即使更好的供應商一大堆,代工公司也沒法輕易換掉指定供應商。
這種壟斷、寡頭性也是長期國際競爭的結果。飛機制造業自不待言,美國那么多商用飛機制造商最后就剩下波音;公司負擔不起競爭,國家也負擔不起,最后整個歐洲組建成空中客車,與波音抗衡。半導體制造設備業也不例外,從十幾年前的全球群雄并立到現在的十家左右,每種主要制程設備也就一到三家公司生產,人才、資金門檻越來越高,小公司進入的機會渺茫。拿我供職過的一個此類公司來說,兩三千號人的規模,據說光博士就有三四百人,不知道美國大學得多少年才能培養出這么多(那也是為什么公司雇了很多國外博士,開會時南腔北調,講什么英語的都有)。
也就是說,這些海外供應商是知識、資金密集型公司,規模大,或多或少有具備一定的壟斷性,在藍海或藍海邊緣遨游(盡管有些還在紅海里掙扎,就如上面提到的記憶芯片行業)。相反,國內公司作為世界工廠,還是勞動密集型或低附加值業務為主,不但要面對國內同行的自|殺式競爭,還得面對周邊同樣低成本國家和地區的虎視眈眈,在紅海里求生存。客戶方面的壓力、同行競爭、關鍵海外供應商“不聽話”,國內公司可以說是多面受敵。身在紅海的國內公司,習慣了管理同樣身在紅海的國內供應商,現在要對付在藍海或藍海邊緣的海外供應商,還真需費點周折。
對策1:區別對待
一句話,對這些海外供應商,wearedealingwithadifferentanimal(我們是在對付另一種動物)。很多對境內供應商適用的做法和策略,不一定適合于這些海外供應商。作為采購方,你能在境內供應商身上得到的,并不一定能在這些寡頭型的海外供應商身上得到。當然,海外供應商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是境內供應商沒法做到的。更換供應商的念頭最好還是不要起,千萬不能作為供應商關系的出發點。聽上去有點殘酷,尤其是對那些動輒拿換供應商來威脅的小采購們。但現實是,一方面你沒有多少選擇(客戶指定的供應商不用說,寡頭性質的供應商也就那幾家),另一方面更換供應商耗時耗力,往往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等不到新供應商到位,你八成已經得卷鋪蓋上別處高就去了。拿半導體行業來說,一套新機型的資格化動輒一到兩年,耗資以千百萬美元計;一旦資格化,很多生產線就用同樣的機型(即英特爾的“嚴格拷貝”),所以設備供應商一經選定,就是幾年、成十年的事,也不是采購部門說換就換的。再比如你選定了通用電氣的發電設備,那關鍵備件八成也得采用他們的產品,因為很可能你就找不到第二家生產商;即使找到了,你也可能不敢貿然起用:發電機不轉了,你能負得起那個責任?
既然換不掉,就得想辦法管理。這種供應商,套用一句被濫用的話,就是你的戰略供應商,具有實實在在的戰略重要性,關系到公司的興衰存亡。戰略關系要講戰略、看長遠、看雙贏。因為雙方勢均力敵,有時候采購方甚至處于弱勢地位,采購方的單邊政策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不幸的是,有些采購被一般供應商慣壞了,作威作福,習慣于推行單邊政策,在這類海外供應商身上碰壁就不足為奇了。
拿價格來說,一般的供應商可能會愿意賺5%的利潤,但寡頭性質的海外供應商則不一定。比如半導體行業,臺積電、英特爾等的純利潤大都在20%左右或更高,我供職過的設備公司甚至可以達到30%。這些都在公開的財務報表上能看得到。如果整個供應商行業都是這種水平,那采購方就很難殺得太低。另外,這些公司維持這樣高的利潤率也有其原因,想想一個公司光那幾百個博士,一年就得付多少工資?他們要不斷進行新產品開發、維持全球的售后支持網絡,也是耗資巨大,還不是為更好地服務客戶?如果一般供應商的定位是價格優勢,那么,戰略供應商提供的則更多是技術優勢、服務優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談價格,而是不能用常用的方式談。
這后面反映的其實是供應商分類策略,即前面所述的把供應商分為戰略供應商、優選供應商、資格未定、消極淘汰和積極淘汰供應商等不同類別,區別對待。例如與戰略供應商制定技術、新產品開發藍圖,確保雙方的發展戰略一致;對消極淘汰的供應商則不給任何新生意,但也不移走既有的生意;對積極淘汰的供應商則快刀斬亂麻,主動移走現有生意等。現實是,很多公司要么是疲于奔命,無暇制定供應商分類策略;要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供應商分類隨采購人員的變化和喜好而變;要么就根本沒有區別對待的概念,供應商由工程部、產品開發部選定,采購部門只不過是圍繞訂單轉,砍價催貨。沒有分類,供應商策略上則往往是病急亂用藥,例如用花太多精力來淘汰戰略供應商,而不是從戰略層面來改善關系、協調雙方的目標。海外戰略供應商之所以難管,與采購方的管理策略失當不無關系。
對策2:客戶總是客戶
面對這類海外戰略供應商,采購方自然是做不了爺,但也用不著自認孫子,盡管有時候不得不裝孫子。看上去這些寡頭們占盡優勢,要技術有技術,要資金有資金,全球經營,店大欺客。其實未必。市場那只無形的手還是在起作用,把一切安排地井井有條。作為采購方,你的選擇就那幾家供應商;但作為供應商,他們的選擇面也往往很窄(因為獨特技術的應用面一般也窄)。例如磁懸浮,只有中國在商業化;飛機制造業的大客戶也就那么幾個國家;發展大型發電設施的國家也屈指可數;半導體行業也是幾個主要供應商面對十余個大客戶。采購方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淘汰一個供應商,但供應商要想打入一個新客戶,也得幾年甚至成十年。一時拿你沒辦法,但今年不給你新生意,明年不給你新生意,幾年下來,這供應商也就隨著產品的升級換代而自然淘汰了,聽上去頗象《鷸蚌相爭》中的“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有死蚌;今日不食,明日不食,必有死鷸”。再說,寡頭并不意味著沒有競爭對手。正如在競爭對手工作的一位朋友說,對手有一家也是有競爭。想想看,這位朋友到中芯國際安裝設備,旁邊就是我供職過的公司的設備,能感受不到競爭嗎?對采購方來說,就看如何利用這有限的競爭因素了。
價錢難談,尤其是設備采購后的備件與服務。但是如果在簽訂設備合同時一并敲定備件條款,例如年度降價幅度、按時交貨率、質量指標、售后服務等,則可省掉很多后續麻煩。拿半導體制造業來說,臺積電在采購設備時,甚至要求設備供應商保證運營成本封頂,如果設備運營成本例如備件費用過高,設備供應商得承擔超標部分。改革開放之初,整個中國還在摸索如何與海外公司打交道,有些日本公司的設備報價很低但運營成本很高,有些德國公司的設備報價高但運營成本低,這就要求采購方從全壽命成本的角度考慮。究竟選擇那個供應商,選擇權還是在客戶手上。遺憾地是,很多大型項目,設備采購與運營管理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由不同機構或部門負責。于是,負責設備采購的部門拿到很好的采購價,留給運營部卻是一個爛攤子,備件、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與設備商交涉也是為時過晚。
再拿店大欺客來說,跨國公司很大,但跟你打交道的分部卻未必;你的訂單對供應商整個公司無足輕重,但對本地的分公司卻未必,至少對相關的銷售人員來說是很重要。作為采購方,一定要看到這些自己能影響的因素,充分利用這些來影響供應商的決策,而不是被表面現象嚇倒。消極被動、無為而治不是出路。處理此類供應商關系就如國際政治,小國如新加坡、以色列雖然國小人少,但在國際舞臺上仍能呼風喚雨,與他們的戰略得當、積極爭取、主動出擊分不開。相反,有些大國則處境艱難,舉步維艱,也與其不當戰略和舉措不無關系。所以,采購方不能光看自己規模上的劣勢,要想到以小勝大的案例多的是。
簡言之,作為采購方,不要濫用作為客戶的權利,但也不要無視作為客戶的優勢。客戶永遠是客戶,戰略得當,時機得當,客戶總能有所為,只要你愿意審時度勢。
對策3:人才先行
這聽上去有點老套,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發展到今天,一個決策動輒影響千百萬元,用一個首席采購官的話說,這事兒你可不能隨便雇幾個高中畢業生來做。海外供應商的管理尤其如此。外語流利必不可少,商務能力、工科背景同樣重要,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培訓、經歷最好。但有這種資質的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鳳毛麟角。在國內,這些人八成都被三資企業吸納,國營、私營企業如果想分一杯羹,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下大投資才行。
再就是整個采購部門的資質。采購在很多公司歷來是圍繞訂單運作,談價錢、下單、跟單、催單、收貨、付款(即后文要詳細講的“小采購”)。寡頭型的海外供應商管理要求采購處理更多的戰略層的事務,圍繞供應商關系運作(即“大采購”)。半輩子圍繞訂單轉的人,一下子很難從小采購變向大采購,需要依靠職業再培訓。縱觀美國一些成功轉型的公司,系統的職業再培訓功不可沒。例如美國農用機械生產商迪爾公司(財富全球500強),為完成這一轉變,開發了幾十門培訓課程,從全成本計算到合同起草到供應商談判,可謂是應有盡有。該公司也在幾年前獲得美國《采購》雜志頒發的采購金牌(該榮譽每年只頒發給一個公司,獲得者絕大多數為IBM、惠普等大公司)。我在硅谷所供職的公司,2001年前后開始采購部門轉型時,要求骨干人員都通過美國注冊采購經理認證(C.P.M.),同時從別的公司招來年輕有為的采購人員,帶來別的行業的先進采購經驗。10年下來,公司建成行業一流的供應管理部門,年營業額7億美金左右躍升到40多億美金,公司的按時交貨率、庫存周轉率等都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供應管理部門功不可滅。
如今,國內的供應鏈管理行業已初具規模,公司只有培養人才、保留人才,方可從量變到質變,實現從小采購向大采購的轉變,搭建高效、通暢的全球供應鏈,從而完成從紅海向藍海的過渡。這海外供應鏈、供應商的管理,其實折射了公司的總體管理水平的提高。任重道遠,一蹴而就不可能;厚積薄發,面壁十年方破壁。
- 登山與管理看似不相關 卻在不斷重合
- 這是慕士塔格峰,被稱為“冰山之父”。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峰上住著一位冰山公主。但是這些美好的比喻和傳說并不能給
- 01-18 關注:167
- 汪中求:從時間管理到精細化管理
- 汪中求老師一直是“空中飛人”,剛從德國回來就在廣西上了兩天課,5月13日傍晚才回到珠海的家中,14日早上8點半就出門,驅車
- 01-18 關注:207
- 郭鄭慧分享新生代員工管理要點
- 在環球資源旗下領先管理媒體《世界經理人》舉辦的“智·勝未來出口系列論壇”上,福州祥星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鄭
- 01-18 關注:200
- 中式管理的情義樣本:以和為貴
- 從保定徐水縣境內107國道西側,沿著大午集團自己修建的一條水泥路走4公里,就到了大午城。這里曾經是一塊沒人要的荒地,如今依然偏遠得
- 01-18 關注:168
- 供應商管理的亮點:可提升到戰略高度
- 第三項原則包括了今年十大管理實踐的第6、8項:
·6.社會責任管理
·8.管理供應商
企業領導者都認識到,要
- 01-18 關注:877
- 零售和分銷業在互聯網時代遭遇變革
- 從集貿市場的貨攤到超級市場連鎖店,零售業經歷了一系列變革,這些變革導致了今天的規模經濟,它們得到前所未有的分銷能力的支持。
- 01-18 關注: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