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釋摩擦起電現象,需要知道一些關于物質結構的知識.
原子結構經過科學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現在已經認識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
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顯微鏡也看不到。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徑只有10-10米左右。設想把1億個氫原子一個挨著一個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幾厘米長。
直到19世紀末時,人們還以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不能再分。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1856~1940)發現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帶負電的粒子——電子,并且實驗證明了電子的普遍存在,它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質單無,從此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結構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組成的。原子該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徑相當于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徑為100米的大球,原子標則相當于一粒綠豆的大小,原子核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
原子該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在原子核的電力吸引作用下,在核外繞核運動。原子的這種結構稱為核武結構,它同太陽系中各行星繞太陽運動的情形有些相似。
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人們已經知道這個最小電量為1.6x10-19庫侖,并把它稱作元電荷,常用符號e來表示它。任何帶電體所帶的電量都是e的整教倍,你算一算,多少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等干1庫侖。在通常情況下,原子該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是中性,也就是對外不顯示帶電的性質。不同物質的原子,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并不相同,該外電子的數目也不相同。氫原子的結構最簡單,原子該帶有1個基本電荷的電量,核外只有1個電子。氧原子該帶有8個基本電荷的電量,核外有8個電子(圖4-4)。
摩擦起電的原因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組成的物體也呈中性。那么,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的時候,為什么物體能帶電呢?原來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兩個物體互相磨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因缺少電子而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因為有多余電子而帶等量的負電。
可見,摩擦起用并不是創造了電荷,只是電行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正負電荷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