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我國財政部發布了一整套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新準則著眼向投資者提供更加價值相關的信息,引入了公允價值,標志著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我國同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一樣,正式成為我國會計要素核算的計量方法。然而,新會計準則僅僅規定了公允價值的確認原則,但沒有給出關于如何選擇公允價值估值模型和相關參數假設等的相關詳細指南,致使計量上存在種種困難。
一、公允價值的涵義
關于公允價值比較成熟的涵義,可以追溯到1995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制定的國際準則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該準則指出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次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財務會計準則公告No.125《金融資產的轉讓和服務以及負債清償的會計處理》,該公告把公允價值定義為雙方在當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銷售)中,自愿購買(或承擔)或出售(或清償)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顯而易見,公允價值最初用于對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計量。但是,目前許多國家已制定獨立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從而達到用公允價值對各種會計要素進行計量,以提供更相關的信息的目標。FASB2006年9月發布、2007年11月15日生效實施的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Fair value is the price that would be received to sell an asset or paid to transfer a liability in an orderly transaction 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 at the measurement date”。2006年我國《》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從這些公允價值的定義可以看出,公允價值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描述,并由交易雙方的主觀意愿所決定。歷史成本計量因以實際交易為基礎,具有客觀性、可驗證性和確定性的金額;相對而言,公允價值因具有不確定性、效用性、變動性和時間性,使得其價值金額難以估計。
二、公允價值計量因素及假設
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的可靠計量,在于需要考慮許多的因素,并作出合理的假設。FASBNO.157《公允價值計量》中詳細介紹了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所涉及的因素及有關假設。
第一,公允價值計量是針對特定資產或負債,因此公允價值計量應考慮資產或負債的特征(如在計量日資產或負債的狀況、位置,以及如果銷售或使用該資產或負債對其所作的限制),以及資產或負債是獨立使用還是作為一個資產組或負債組。
第二,公允價值計量應假設資產或負債的交換是有序交易。公允價值計量應該參考有序交易的價格。有序交易是為了確保市場上對資產或負債的交易行為是正常的、符合慣例的,而不是被迫的,該資產或負債的交易假設在計量日之前已經在市場上存在一段時間。有序交易假設可確保在計量日獲取銷售該資產或轉移該負債的公允價格(脫手價格)。
第三,假設銷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交易發生在該資產或負債的主市場,或者是在沒有主市場的情況下,該交易發生在該資產或負債的最有利市場。公允價值計量應該參考在主(或最有利)市場中出售該資產或轉讓該負債的價格及交易費用。主市場是指報告主體以最大交易量和交易水平銷售資產或轉移負債的市場。最有利市場是指報告主體以收到最大化金額銷售資產或以支付最小化金額轉移負債的市場。交易費用是指在資產或負債的主(或最有利)市場中出售該資產或轉讓該負債的邊際直接成本,它不是資產的屬性,而是隨報告主體的具體交易而定。
第四,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是以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或負債定價時所作的假設為基礎。市場參與者是指主(或最有利)市場中獨立于報告主體的資產或負債的買方和賣方。他們應該是非關聯方、熟悉情況、能交易資產或負債、情愿交易。
第五,就資產而言,公允價值計量假設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或資產組作最高與最好的利用,即假設市場參與者在利用資產或資產組時,使其實現價值最大化。
第六,就負債而言,公允價值計量假設負債在計量日轉移給某一市場參與者,并且和負債相關的非經營風險在轉移前后是相同的。因此負債的公允價值應該反映與負債相關的非經營風險。
從以上所涉及的因素及所作的假設可以看出,雖然FASBNO.157《公允價值計量》為會計人員在對公允價值進行估計時,描述了一些因素和假設。但也同時警告會計人員,估計公允價值要面對大量不可觀察的不確定性參數,要掌握估計公允價值涉及的數據模型技術,熟悉市場環境因素,具備很強的職業判斷等。
三、公允價值估值方法的確定
估值技術的運用被認為公允價值計量中公認的難點。FASBNO.157《公允價值計量》中指出了計量公允價值的三種估值技術:(1)市場法。即使用涉及同質或可比較的資產或負債的市場交易所產生的價格或其他相關信息,獲取公允價值。(2)收益法。即使用估值技術把未來金額(如現金流量或收益)轉換成現值(貼現),作為公允價值。(3)成本法。即以為替代某資產的服務能力當前所要求的金額(即現時重置成本)為基礎,計量公允價值。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指出公允價值確定的三種方法:(1)市價法。即資產或負債存在活躍市場的,其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應當用于確定其公允價值。(2)類似市價法。即資產或負債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參考熟悉情況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進行的市場交易中使用的價格或參照實質上相同或類似的其他資產或負債等的市場價格,確定其公允價值。(3)估值技術法。即資產或負債不存在活躍市場,且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
FASBNO.157《公允價值計量》與我國新《》中關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及其應用原則的規定存在很大差別。前者作為一個獨立準則,可以應用于所有會計要素;后者只是適度、謹慎和有條件的應用于某些具體會計要素。前者應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估計公允價值;后者則規定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都是與歷史成本相對應的計量屬性,對公允價值的確定另有規定。但是,由于市價和類似市價常常不易獲得,現值計量又能捕捉到形成市場價格即公允價值的各種要素,FASBNO.157《公允價值計量》與我國新《》都認為以現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是一種較好的方法。FASB公告還指出,在初次確認和新起點計量中使用現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計公允價值。因此本文采用求現值法來估計公允價值。
四、現值確定的基礎條件
估計預期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和貼現率要面對大量不可觀察的不確定性參數,需要利用大量的估計和判斷,需要對資產或負債的特征作出合理的劃分。
(一)資產或負債特征的劃分
資產或負債的特征可以通過其估值者面對的未來自然狀態來描述,只有對資產或負債的未來自然狀態進行合理的劃分,才能準確的估計其現值。而資產或負債的狀態影響因素多、周期長、因素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往往同時有幾個變量對其狀態有較大影響。設 θj(j=1,…,n)為資產或負債所處的狀態,決定資產或負債狀態的數據信息用X=(x1,…,xm )描述,其中xi(i=1,…,m)是X的元素或數據項。以固定資產為例,X里的數據項可以包括企業經營所處的經濟環境(x1)、技術環境(x2)、法律環境(x3)、資產實體狀況(x4)、資產的經濟績效(x5)、通貨膨脹(x6)等。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資產或負債的自然狀態。隨著x的各數據項的測量值的變化,我們可以把資產或負債狀態劃分成n種,使每一個數據項集的值(即元組)對應一種狀態。例如,如果某資產狀態可分為市場前景較好、市場前景一般、市場前景較差三種,此時n=3。據此可將資產或負債狀態空間?專表示為:?專={θ1,θ2,…,θn}={θj},其中θj分別表示資產或負債的狀態;相應的狀態概率空間P可表示為P=(p(θ1),p(θ2),…,p(θn)),其中p(θj)分別對應于狀態θj發生的概率。
(二)確定現值的元素
FASBNO.157《公允價值計量》認為現值是使用貼現率把不確定的未來現金流量金額與現在金額聯系起來的一個工具,貼現率應與價值最大化行為和資本市場均衡相一致。它還認為,從計量日市場參與者的視角看,用作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的現值應該捕捉到下列元素:
(1)對所計量的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
(2)關于描述現金流量固有不確定性的現金流量金額與(或)其時點的可能變化的預期;
(3)由無風險貨幣資產利率所描述的時間價值;
(4)現金流量固有不確定性的價格(即風險溢價);
(5)市場參與者所考慮的其它具體因素;
(6)就負債而言,與該負債相關的非經營風險。
(三)現值計算函數
結合上述現值計量的元素及資產或負債特征,就可以建立計算現值的函數形式,所建立的函數可一般化表示為:
U=u(A,T,I,K)
其中A是現金流量;T是時間;I是投資報酬率;K是通貨膨脹率。
當然也可根據資產或負債的特征選擇現存的函數形式,如復利現值、年金現值、即付年金現值、不等額或不定期現值及它們的組合。資產或負債的特征不同,所選擇的函數也應該不同。設某種自然狀態θj發生時,選用的資產或負債現值計算函數為Uj。
五、基于貝葉斯方法的公允價值估值模型
隨著影響因素的變化,資產或負債往往存在多個隨機狀態。因此,應采用由狀態空間、狀態概率和現值函數共同決定的期望現值來估計公允價值。
(一)傳統期望現值法
根據已建立的現值函數,可用下列公式計算出各資產或負債的期望現值。
E(U)是資產或負債的期望現值;p(θj)是會計人員根據已獲得的歷史資料數據以及主觀知識(包括經驗、直覺、判斷等),對資產或負債狀態所處的概率作出的主觀估計(即先驗概率)。
(二)貝葉斯方法
傳統期望現值法是將狀態變量視為隨機變量,對于未來不確定自然狀態發生的概率則用先驗概率分布來代表。但是,由于先驗概率分布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誤差,故而它很難準確地反映客觀真實情況。因此,我們就必須通過市場調查等方法收集有關自然狀態的補充信息,以修正對自然狀態的概率估計,最后用后驗概率分布進行估計公允價值。貝葉斯方法(Bayesian)就提供了一種修正先驗概率的科學方法。
E(U)是經過搜集更多的信息后,利用這些信息通過貝葉斯公式對先驗階段的各種概率估計進行修正,所得到的期望現值。相對于傳統期望現值法,它是以更加可靠的后驗概率為基礎,從而對現值的估計更加完善、準確和科學。因此,本文把貝葉斯方法應用在公允價值計量中,就關于如何選擇公允價值估值模型和相關參數假設等,為《》中的公允價值計量作一些嘗試性的補充,以便為會計人員提供一種公允價值估值參考技術。